64年前的今天,正值“五一”國際勞動節(jié)。首都五十萬人民齊聚天安門廣場,共同見證人民英雄紀念碑揭幕儀式。工人、農(nóng)民、士兵、學生、知識分子和工商業(yè)者的代表登上紀念碑的月臺,向在革命事業(yè)中犧牲的英雄們敬獻花圈。如今,半個多世紀過去,歷經(jīng)歲月更迭、風雨侵蝕,這座凝聚著先輩血與魂、記錄著中華民族榮與辱的建筑依舊熠熠生輝。它見證著祖國日益走向富強,親睹著廣大人民群眾過上了自由幸福的生活。瞻仰之余,可有誰曾想過,這座看似構造簡單、石材普通的紀念碑從奠基到建成花了將近9年時間。把指針撥回到1949年9月30日,盡管當天會議行程安排得很緊湊,但毛澤東同志還是親自為紀念碑執(zhí)鍬鏟土,并宣讀碑文。至此,這座紀念碑便開始了它的“難產(chǎn)”之路。
在歷經(jīng)將近3年的籌備工作之后,紀念碑的建造終于提上了日程。根據(jù)設計方案,碑心石將由一塊約15米長、3米寬、1米厚的整石構成,這就意味著石料的厚度必須達到2到3米,重量達300多噸。通過反復比對、實地考量,專家們認為青島浮山的花崗巖最為合適,它具備硬、韌、純、細等特點,不易風化,且能夠長久屹立。但對于當時百廢待興、工業(yè)落后的新中國來講,這塊巨石該如何開采?又如何將它從千里之外的青島運到北京?“放悶炮炸!”青島當?shù)兀小笆瘛敝Q的李開山帶著工人們進行了初次嘗試,但效果并不盡人意。怎么辦?李開山和工人們轉變了思路,決定采用“螞蟻啃骨頭”的方法,一點一點來。首先,他們在巨石四周挖出數(shù)米深的溝槽,在處理完外圍的廢棄石塊后,將碑石凸顯出來,而后在石塊底部打上間隔均勻的通孔,在千斤頂?shù)闹蜗?,工人們在底部的通孔中鑿進幾十個楔子,并對楔子同時錘擊。要知道,當時沒有鉆機、沒有現(xiàn)代化的輔助工具,工人們只有夜以繼日地鑿,用常人難以想象的堅持才將300多噸的石料完整地從山體中剝離出來。
翻了“這座山”還有“那座山”,開采完了,如何搬運又成為難題。查看地圖,運輸路線其實并不復雜:石料廠——大港貨運站——北京前門西站——天安門廣場紀念碑工地。但僅從石料廠到大港貨運站這大約15公里的距離,沿途就有山丘、村落和橋梁等限制運輸?shù)囊蛩亍S腥颂岢鲈趦傻刂g臨時搭建一條鐵路,但經(jīng)計算成本后發(fā)現(xiàn)開支不菲,只能放棄。縱觀人類歷史,搬運大石塊的先例數(shù)不勝數(shù),埃及金字塔、雅典衛(wèi)城石柱、復活島巨石像、中國長城,無不見證著人類征服自然的高光時刻,看似笨拙原始的方法,往往散發(fā)出智慧的光芒。就這樣,當時的工人們采取了“滾杠”這個辦法:在山坡上鋪設道木和鐵軌,在山坡、山腳掛上鋼索和絞磨,一步一步地將石料順著鐵軌緩緩下滑。運輸過程中,以松木作枕木,上面鋪上一層鋼管,在鋼管上墊上四根大方木,方木上再鋪一層鋼板和一層木板,用推土機在鐵軌前牽引前進。每前進一段距離,再把后面的枕木移到最前面,沿途中,有百姓自發(fā)地拆房開道,更有熱情的市民夾道相送。所有運送人員不離石料左右,吃睡都在石料附近,直到將其安全送抵目的地。
為了讓石料成功運往北京,工人們前期已經(jīng)兩次將石料打磨修整,從最初的300多噸減到102噸。但在當時的運輸能力下,要將上百噸的石料運到北京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為當時中國的火車最大運載量是90噸。不得已,工人們只有對石料再次瘦身減重。從1953年4月1日動工,到10月13日到達北京前門西站,共有7000多名工人直接參與碑心石的開采和運輸。僅從石料廠到大港貨運站這段短短的距離,就走了30多天,可謂艱難萬分。當碑心石到達北京的時候,鞭炮齊鳴,鑼鼓喧天,大家無比激動。朱德同志親自帶隊,迎接裝載巨大碑心石的專列火車。此后又用三天,工人們繼續(xù)用滾木運輸?shù)姆绞剑瑢⑵溥\到天安門廣場紀念碑工地。而今天,從青島到北京,乘高鐵僅需幾小時。當年數(shù)月才走完的“移山路”,如今可能只需要1天就能完成。
運送人民英雄紀念碑碑心石的火車
因此,當我們再次看到碑心石上“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那幾個金光閃閃的鎏金大字時,不禁會想起那些在嶙峋峭壁間開鑿的人們,那些在連綿起伏的丘陵地上輪流鋪設滾木的人們,那些拉著鋼索緩慢向前拉動的人們……他們,又何嘗不是人民英雄?
古代寓言故事中,愚公移山的成功是子子孫孫用無窮無盡的堅持換來的;舊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是千萬勞動人民用鮮血甚至以生命為代價推翻的;而成功開采和搬運人民英雄紀念碑碑心石,正是新中國建設初期勞動人民不畏挑戰(zhàn)、頑強拼搏并最終人定勝天的光輝寫照。這世界上本來就沒有什么神話,所謂的“神話”,只不過是不畏艱難的勞動人民用自己的雙手創(chuàng)造出來的。“人民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span>巧合的是,人民英雄紀念碑的浮雕上展現(xiàn)的虎門硝煙、五四運動、南昌起義等主題的170多個人物形象中,沒有一個是具體的歷史人物或英雄人物。整個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思路,突出了“人民”這個主題。“親愛的朋友們,當你坐上早晨第一列電車馳向工廠的時候,當你扛上犁耙走向田野的時候,當你喝完一杯豆?jié){、提著書包走向學校的時候,當你坐到辦公桌前開始這一天工作的時候,當你往孩子口里塞蘋果的時候,當你和愛人一起散步的時候……朋友,你是否意識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誠哉斯言,幾十年后的今天,處在和平幸福生活中的你我,站在人民英雄紀念碑前,重溫其建造背后的故事,為的是將這段封存的記憶從歲月中召回,發(fā)自內(nèi)心地敬仰自虎門銷煙以來那些為民族強大、為人民幸福而付出與犧牲的英雄們,以及千千萬萬平凡又偉大、用自己勤勞雙手不懈奮斗的勞動者們,從中不斷汲取向前的力量與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