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征原創(chuàng) >直擊西方 >瀏覽文章
8月8日,東京奧運會終于落下帷幕。金牌榜也迎來了最后大結局。美國代表團在最后一天反超中國,以39枚金牌數(shù)排名第一;中國代表團以38金名列第二。
美國總統(tǒng)拜登今天通過視頻方式祝賀美國代表團在東京奧運會上取得的成績,他說:“你們的表現(xiàn)如此優(yōu)秀和體面,令我感到無比自豪。”
美國隊能否保持金牌第一地位?在賽前,人們并沒有多少疑問。這次美國要等到最后一天才逆轉金牌榜排名,主要原因是它在前半程的發(fā)揮有些不如人意。
跟里約奧運會46枚金牌相比,美國在東京的成績有所下滑。有一種說法是,美國一些哮喘病運動員,由于東京奧運會推遲了一年,打亂了他們的“服藥治療”規(guī)律,游泳、田徑等項目優(yōu)勢不再。
而《紐約時報》一提到禁藥,就一定會拿俄羅斯說事,因為最好的防守就是進攻。美國運動員是不能查的,身殘志堅參加奧運會,當然要得到豁免。
美國隊的成績值得祝賀,拜登使用了“體面”一詞,體育領域的成就和榮譽確實是一個國家的體面所在,尤其對大國而言更是如此。
雖然美國運動員為美國帶來了體面,但在本屆奧運會上,美國媒體的表現(xiàn)卻很不體面,很丟人。
從東京奧運會比賽第一天美國隊破天荒的顆粒無收后,《紐約時報》、彭博社、CNN、ABC等美國主流媒體的情緒就相當不穩(wěn)定。
它們利用話語權優(yōu)勢,挖空心思地從各種角度要為美國找補回來。這些美國媒體不惜用力貶低金牌的價值,以貶低登上金牌榜首位的中國隊。
有的媒體甚至直接將矛頭對準中國隊的奪金選手,稱這些體育健兒是“金牌機器”,沒有感情的奪標者。
美媒盡力裝出一副對金牌無所謂的樣子,其實這是為了中國體育代表團最終獲得金牌榜第一的局面做好輿論準備。
它們不知道準備了多少輿論炸彈。中國人想為此感到自豪和驕傲嗎?不好意思,美國會帶著西方媒體用它們的三寸不爛之舌讓你非但不能感自豪,還要讓你感到金牌第一是狹隘的體育觀。一些美國狗狗也出來在網(wǎng)上響應。
然而,美國媒體在最后一天卻一反常態(tài),開始大肆慶祝美國隊金牌第一的成績,《美國力壓中國,將最多的金牌帶回家》、《中美金牌之爭已落幕》……各種強調金牌證明國家實力的文章從另一個抽屜里拿了出來。
昨天,美國已經預料到金牌榜逆轉的可能性,當時中美金牌數(shù)為38比36。最后一天,中國隊主要奪金點都已完成比賽,剩下的比賽是男子馬尼拉松、女子拳擊(69-75KG量級)、韻律體操女團。美國還有男子馬拉松、女籃、女排、男子拳擊、場地自行車女子全能賽。
今天的場地自行車女子全能賽、女籃、女排、美國如愿以償?shù)啬玫搅巳督鹋?,剛好登頂金牌榜?/span>
美國是永遠要站在C位的,如果它不是C位,那么站在C位的一定有各種問題的。
《紐約時報》們終于可以將抽屜里的“金牌無用論”稿子藏起來了,那些五花八門,奇葩搞笑的各種排行榜也終于可以撕得粉碎了。
之前,它們有過獎牌榜,不以金牌為排行順序標準,因為美國是獎牌總數(shù)第一。于是,有人出來裝內行解釋說,這不是美國人在搞花招,而是他們歷來就是用“獎牌榜”。
那么,ABC這個榜又怎么解釋呢?這既不是金牌榜,也不是獎牌榜。這是可以申請專利的“發(fā)明”。ABC把金牌弄出一個榜,銀牌弄出一個榜,銅牌弄出一個榜。誰也沒有見過這樣的排序方式,但美國媒體卻用這種別出心裁的方式告訴大家:中國只領先一個榜(金牌),美國領先兩個榜,2:1
美國媒體絞盡腦汁的關于排行榜的雕蟲小計,恰恰說明美國比誰都看重金牌。如果中國最終排在本屆奧運會金牌榜首位,那么,這些雕蟲小計將起來稀釋中國隊成績的作用。
2008年北京奧運會,美國就拋出了“獎牌榜”的概念,當美國設置了這樣一個議題后,很多人被帶到這個概念當中,讓金牌榜被淡化。
競技運動無論是在美國國內,還在全球范圍,冠軍(金牌)永遠是最重要的。如果一支NBA球隊、一支橄欖球聯(lián)盟球隊,就算它拿了五次亞軍,卻不如別人拿一次總冠軍的價值體現(xiàn),無論是商業(yè)回報還是職業(yè)生涯。
金牌。銀牌、銅牌都一樣,這是客氣話。美國操弄“獎牌榜”議題,目的根本不是什么客氣話,是想站在某種高度去貶低它的對手。
如果這是認真的,荷蘭隊打入世界杯半決賽,決賽的次數(shù)如此之多,這又怎么算?稱荷蘭隊為“無冕之王”只是客氣話,只有荷蘭人才知道他們是何等渴望拿到真正冠軍。
既然金牌榜可以根據(jù)自己口味來制作,那么,越南人就搞了個東南亞國家排行 榜,韓國人則發(fā)明了“人均金牌榜”,但是日本人可就不干了,日本媒體對此也是口誅筆伐,罵不了美國,還罵不了你?
以金牌來排列奧運會成績順序,是全球約定俗成的排行榜方式,只要心態(tài)不是那么陰暗和扭曲的媒體都不會在這個問題上玩弄鬼把戲。
像法國媒體的排行榜就是以金牌數(shù)為依據(jù)。
這就好比在足球比賽中, 一方比對另一方多進了一個球,那么它就是領先者,如果被反超,對方就成了領先者。除了進球數(shù),沒有其它領先依據(jù)。
美國媒體卻能拿出別的依據(jù),它不算進球數(shù),而是在統(tǒng)計隊員跑動距離、控球時間、射門次數(shù)、角球次數(shù)、任意球次數(shù)……更惡心的是,直到美國比分領先了,它才想起進球數(shù)是最重要的,
“美國人用美國標準把美國排在獎牌榜第一位”這個話題一度上了微博熱搜,美國媒體這點小心機,受到了網(wǎng)友潮水般的嘲笑。這種手段能讓美國得到體面?只有丟人。
過去,有的親美人士塑造的美國人形象是這樣的:自信、樂觀、憨厚、直腸子……真的是這樣嗎?當然不是。
真正對金牌榜抱著從容自然心態(tài)的是中國人,中國主流媒體從來不會說“我們要在金牌數(shù)量上壓過美國”,中國隊參加奧運會,不是為了針對誰。更不會在金牌數(shù)不盡人意的時候去玩排行榜花樣。
比如1988年漢城奧運會,中國隊多項比賽發(fā)揮失常,只得到5枚金牌,排名第11位,與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15枚金牌,排名第4,相差甚遠。
中國人怎么做?失利就是失利,勇敢面對,自我批評。那時候,親美人士可沒有什么“金牌無用論”,而是口誅筆伐。
中國體育健兒重新出發(fā),刻苦奮斗,一步一個腳印邁向了新的高峰,2008年成為了金牌榜第一名。這時,“金牌無用論”來了,“舉國體制錯誤論”也來了,仿佛金牌越多,失敗越大。
說到底,就是國內外有一些人不愿意看到中國人通過各個領域、各條戰(zhàn)線的成就而感到自豪和驕傲。它們希望中國人永遠要仰視西方,在心理上保持“東亞病夫”的狀態(tài)。所以,中國隊在奧運會賽場的成績越出色,它們就抓狂。
當中國體育健兒在奧運會出色表現(xiàn)已成為常態(tài)時,它們就自我設置了一條“底線”--不能超過美國金牌第一的位置。
《紐約時報》這樣的大媒體,代表了許多美國精英的聲音。金牌榜,美國第一,中國第二,他們還能接受,否則,就一定把你說得一文不值。其實這種心態(tài),美國在許多領域都有存在。
同樣,像《紐約時報》這些媒體在任何有可能被中國領先優(yōu)勢的領域,都是如此歪曲和詆毀。以體育來說,一個中國小女孩拿了奧運會金牌,《紐約時報》 的文章角度不是成績,而是說她失去了到游樂園的機會。
這種話術很容易把人帶進溝里,而中國媒體絕不會在美國女孩獲得金牌時,去陰陽怪氣提及美國體操隊教練、隊醫(yī)的長期性侵事件(共156名體操隊幼女,2018年隊醫(yī)納薩爾被 判175年,今年2月25日教練蓋德特自殺),她們失去的可不是什么游樂園機會,而是人身安全。
中美兩國格局顯然不一樣。
《紐約時報》現(xiàn)在要體面了,要講金牌金牌重要性了,要為逆轉而歡呼了。
可惜,有60萬多萬美國人看不到逆轉的好戲了。
除了金牌榜,彭博社不是還弄過一個“疫情防控成效排行榜”?美國又是第一。
美國靠這種不體面的手段為美國找體面,只能說美國精英階層現(xiàn)在是:
一代不如一代,一窩不如一窩。美國為什么如此狹隘?該反思了。
最后,祝賀中國體育代表團凱旋歸國!
責任編輯:擱淺
[ 贊同、支持、鼓勵 ]
透視西方民主真相、解讀新聞熱點事件、剖析輿情事態(tài)走向、更多精彩原創(chuàng)時評。
敬請關注西征網(wǎng)微信,掃描二維碼免費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