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美國中期選舉日益臨近,民主、共和兩黨關系愈加劍拔弩張。特朗普不久前被FBI“抄家”后,其鐵粉四處煽動再來一場“內(nèi)戰(zhàn)”……近年來,美國的民主制度加速異化,政治極化、社會撕裂等問題愈演愈烈。
▲ 隨著美國中期選舉和2024年大選的臨近,兩黨爭斗的火藥味越來越濃。(漫畫 | PODVITSKI)
近日,德國主流媒體《商報》刊發(fā)資深編輯記者、知名專欄作家弗蘭克?維伯(Frank Wiebe)文章《大裂痕:美國脆弱的民主》,指出“美國夢”的內(nèi)生弊端——邪教式篤信“個人主義”是美國政治極化和經(jīng)濟社會問題的深層次根源,導致美國主導的全球秩序岌岌可危,歐洲不應再依賴美國作為領導力量。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他的觀點。
▲ 德國《商報》專欄作家弗蘭克?維伯
一、 個人主義就是美國的一切
直到今天,“美國夢”將死未亡。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能像美國一樣,讓創(chuàng)新萌芽迅速成長為商業(yè)巨擘,集中如此密集的科學技術、提供如此巨大的成熟市場,其大眾文化即使在“敵對國家”也受到歡迎。這些或多或少都與美式個人主義有關。▲ 1998年,蘇聯(lián)最后一任領導人戈爾巴喬夫為必勝客拍攝的廣告中,餐廳中的蘇聯(lián)民眾因為戈爾巴喬夫為他們帶來了必勝客而向其致敬。
然而,迷信個人主義也讓“美國夢”一次次成為“美國噩夢”。“美國夢”的底層邏輯是篤信只要下定決心,任何人都能夢想成真,個人幾乎就是一切。
美國人認為應當自主捍衛(wèi)自身安全,遵循人人為自己負責的意識形態(tài),而不應把這種權力交給國家。在這種想法的影響下,美國人對槍支的狂熱成了“理所當然”。
▲ 2022年5月25日,在美國得州小學槍擊案的祈禱守夜活動中,兩名遇害者的家屬互相安慰。
這種個人至上的意識形態(tài)弊端日益凸顯,已經(jīng)對美國社會構成威脅。這也可以解釋為何像特朗普這樣的“江湖騙子”能在美國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并且一步步將美國民主推至深淵邊緣。
二、 個人至上撕裂美國
特朗普代表了美國的一種政治文化,從左翼民主派到溫和民主派,再到傳統(tǒng)保守派,他的擁躉涵蓋了美國的各地區(qū)各階層。
更典型的代表是自由意志主義者。他們遵循客觀主義思想,認為人生的道德意義在于追求個人幸福和理性私利,將國家視為通往“金錢技術社會”的障礙。這些人相信,僅靠金錢、也許還有由少數(shù)公司控制的先進技術,就能有效保障日常生活的運轉(zhuǎn)。正如哲學家安?蘭德所說,“你可以首先考慮自己,每個人都應該是這樣想的。”
但是,此類極端“個人主義”思想導致美國國家社會領域投入不足,進而帶來一系列嚴重后果。首當其沖是社會治安問題。美國政府并未真正承擔打擊犯罪的社會責任。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其他國家像美國一樣將如此多的本國公民關進監(jiān)獄,美國監(jiān)獄關押犯人數(shù)量居全球首位,人口比例是德國的九倍左右。
▲ 美國監(jiān)獄人滿為患
這一數(shù)字背后隱藏的社會成本是巨大的:監(jiān)獄關押犯人增多意味著可自由擇業(yè)的勞動力下降,而且經(jīng)歷過服刑的人群往往很難再次找到工作機會,這將再次考驗美國本就薄弱的社會保障體系,還會制造新的社會不穩(wěn)定因素。
其次是教育系統(tǒng)面臨挑戰(zhàn)。即便是美國高收入群體,一旦遭遇通脹威脅甚至經(jīng)濟衰退,也會為金錢所困。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美國教育成本高昂。在許多收入不高的城市,普通家庭很難負擔子女的幼兒園學費,更遑論高等教育開支。
▲ 近年來,美國大學本科所需學雜費一路飆升。(數(shù)據(jù)來源 | 美國勞工統(tǒng)計局)
此外,美國的教學質(zhì)量高度依賴學生家長的錢包厚度。學校的資金很大一部分來自當?shù)厥姓终魇盏呢敭a(chǎn)稅,因此富裕社區(qū)可以憑借資金優(yōu)勢招攬更加優(yōu)秀的教師。這進一步加劇美國社會的階層固化,拉開貧富家庭間的教育鴻溝。
最后是政府資金匱乏。夸大個人主義使政府難以征收足額稅款實行資金的有效再分配,為有需要的人提供幫助。在危機時期,政府只能通過增加財政赤字“撒錢”推高通貨膨脹。近在眼前的例子就是新冠疫情肆虐導致美國可怕的高通脹。
社會保障失靈帶來的一系列問題也能夠解釋美國人為什么鉆進錢眼里。這往往不是因為他們貪婪,而是在如今的美國社會中,他們有足夠的理由擔驚受怕:一旦在工作或經(jīng)濟狀況上遭遇危機,他們很快就會面臨流落街頭的窘境。▲ 2014年,前《花花公子》雜志模特克里斯塔?麥肯納由于找不到工作,在密歇根州街頭以賣藝乞討為生。
然而,面對種種問題,美國社會卻缺乏反思意愿,更無從動手解決。美國社會不喜歡“照鏡子”,或者說反思之鏡已經(jīng)支離破碎,難以映射真實的社會畫面。
歷史上,美國比歐洲更早消除了封建社會中的特權,但是在教育和基礎設施等方面,由于意識形態(tài)上的過度個人主義,分配仍極其不平等。對于大部分美國公民而言,美國不再是提供無限機會的國度。對于某些群體來說——比如黑人和印第安人——他們從來沒有擁有過平等機會。▲ 1937年,黑人在宣傳美國是“世界上最高的生活標準”的廣告牌下排隊領取生活救濟。
▲ 衛(wèi)星圖像顯示,在底特律市東部,黑人與白人居住區(qū)之間至今仍存在明顯的分界線。
對被社會拋棄的恐懼、難以實現(xiàn)“美國夢”的挫敗感和對失去金錢的擔憂為陰謀論提供了溫床,也讓美國人迷信只有通過“反建制”,美國才能再次成為美國。
三、 美國主導的全球體系岌岌可危
作為超級大國,美國的實力至今衰而未敗。盡管中國擁有全新的航空母艦、俄羅斯擁有龐大的核武庫,但目前還不是美軍的真正對手。更重要的是,盡管面對通脹危機以及來自歐元和人民幣的競爭,美元仍如同曾經(jīng)的黃金一樣,是世界貨幣和危機中的避風港。唯一的區(qū)別是,黃金來源于挖礦,而美聯(lián)儲可以隨時印出新鈔票。
▲ 憑借美元霸權地位,美國“大水漫灌式”貨幣和財政政策導致國際金融市場持續(xù)動蕩。(漫畫 | 羅杰)
只要美國繼續(xù)這么做,并能找到買家,世界地緣政治總體就仍然能保持平衡。只要中國作為美國最大的債權國繼續(xù)為其提供融資,當前全球秩序就或多或少能夠得以維系。
但是,當某一個時刻美元不再被認可為紙黃金,整個“紙牌屋”就將瞬間崩塌。橋水基金創(chuàng)始人達里奧在其著作《改變中的世界秩序》中,通過對比過去500年荷蘭、英國、美國、中國等為代表的全球主要經(jīng)濟力量的興衰交替發(fā)展史,已經(jīng)總結得出了相應規(guī)律。
除了經(jīng)濟之外,宗教因素也扮演著微妙的角色。馬丁?路德?金曾將美國的未來稱作“應許之地”,并學著《圣經(jīng)》中的摩西說“上帝已經(jīng)允許我站在山頂,看到了那應許之地”。然而不久后,他被槍殺,正如摩西一樣,從未到達過那片夢中的土地。
憑借宗教言論,馬丁?路德?金吸引到了黑人群體之外的許多宗教人士加入到爭取公民權利的斗爭中。保守派基督徒由此開始用圣經(jīng)與科學進行激烈的斗爭,甚至希望能夠在學校禁止教授進化論。這種近乎盲目的狂熱為虛假信息的傳播鋪平了道路,因為這些信徒只愿意相信符合自己世界觀的敘事。▲ 2021年1月6日,在沖擊國會山事件中闖入國會大廈的理查德·巴內(nèi)特“霸占”佩洛西的辦公桌。
早在1981年,美國政治家巴里?戈德華特就在《華盛頓郵報》的一篇專欄文章中,警告自己的政黨共和黨不要過多受到宗教理論的影響。
如今美國最高法院一紙裁決推翻“羅伊訴韋德案”,取消了憲法對女性墮胎權的保護。這恰恰表明,反對墮胎的宗教團體正通過特朗普任命的保守派大法官極大影響著當下的美國政壇。 四、 美國與歐洲應當何去何從?
誰能夠拯救美國和整個西方世界?
奧巴馬試圖彌合分歧,但最終失敗了。希拉里將團結作為政治目標,但她并不符合美國輿論的胃口。特朗普不認為社會分裂是挑戰(zhàn),反而將其視作競選機遇加以利用。拜登帶來了希望,但絕非一位有魅力的領袖——他還沒能有效應對新冠疫情和經(jīng)濟滯脹給美國帶來的巨大挑戰(zhàn)。▲ 2021年7月3日,拜登在密歇根州特拉弗斯城的一家冰淇淋店對著鏡頭享用甜筒。
對于美國人而言,他們不應再等待出現(xiàn)新的“光環(huán)人物”,而應當從頭開始,腳踏實地建設一個能夠正視問題、更加團結的社會,而不是忽視自身存在的弊端。
對于歐洲人而言,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他們不能再像從前一樣依賴美國作為全球領導力量。歐洲早已不是國際舞臺上的“大玩家”,歐元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國際貨幣,與此同時,歐洲內(nèi)部結構性問題頻頻出現(xiàn)。
因此,歐洲必須加強國家內(nèi)部和國家之間的框架優(yōu)化,增進團結和凝聚力。
責任編輯:擱淺
[ 贊同、支持、鼓勵 ]
透視西方民主真相、解讀新聞熱點事件、剖析輿情事態(tài)走向、更多精彩原創(chuàng)時評。
敬請關注西征網(wǎng)微信,掃描二維碼免費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