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網2022年1月15日消息,2021年11月,新加坡前外交官馬凱碩透露,一位英國企業(yè)高管稱,英國在華為內部安插情報人員進行全面檢查,確認華為沒有任何威脅。而且英國最初選擇了華為,但幾個月后迫于美方壓力“投降”。
這是一次成功而又失敗的間諜行動!成功在于英方在華為安插的間諜能夠“全身而退”,事后還被英國企業(yè)高管公開“炫耀”。失敗在于,華為沒有被查出任何問題,客觀上沒有讓間諜得逞。這起案件給中國科技企業(yè)提了個醒,與歐美在另一場戰(zhàn)線上的比拼或許更為殘酷,謹防西方間諜滲透已成為企業(yè)危機管理的重要范疇。能夠對華為進行全面檢查的人,絕非普通員工可以做到。至少有三點可以確定,此人(也可能是多人)潛伏時間長、職位級別高、是個中國通。先從間諜進入華為的目的說起,找到華為設備存在竊聽、監(jiān)聽的所謂不安全證據,然后給歐美制裁華為以口實。當然,這只是官方的說辭,間諜進入華為的目的絕非驗證設備安全這么簡單,其圖謀可能直指華為核心技術。華為是因為什么被美國打壓?起因是華為5G技術領先全球,美國也望其項背。為了遏制住華為5G技術的發(fā)展勢頭,美國無所不用其極,包括切斷華為的全球芯片供應、威脅其它國家不得使用華為設備、要求加拿大扣押孟晚舟等等。美國對華為的圖謀除了打斷華為的發(fā)展,更為重要的是竊取華為的5G核心技術。英國是五眼聯(lián)盟的成員,其背后是美國在操縱。英國向華為安插間諜,名義上是為英國是否采用華為設備提供依據,但最后還是迫于美國壓力而放棄使用華為設備。說明一開始,此間諜案的幕后黑手就有美國的影子。只是華為的“干凈”沒有讓美英得逞罷了!華為更應該警惕的是,這樣的間諜是如何滲透進自己的核心圈子的?從華為5G技術進入美國的視線,并視之為全面威脅,也就是從特朗普上臺后開始的。2018年12月1日,華為CFO孟晚舟在CIA的監(jiān)控下被加拿大政府扣押,這其實就是美國對華為使用監(jiān)控和間諜手段的開始。而美國方面對華為的戰(zhàn)略封堵,始于2019年5月16日,美國商務部以“科技網絡安全”為由,將華為及其70家附屬公司列入出口管制“實體名單”。此后,美國對華為進行了多輪制裁。從2020年開始,在美國的壓力下,多個歐洲國家宣布棄用華為通信設備,也是在那個時候,英國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轉變,宣布在五年內逐步將華為通信設備移除。因此,英國要向華為安插間諜,檢查華為設備的安全性,很可能是從2020年前開始的。如何在2-3年的時間在華為安插進可以進入華為核心圈子的間諜,而且還要讓英方放心不會反水,這個人大概率是西方人。因為想在短時間內收買華為“土著”高管,最后得出華為設備沒有安全問題,最后大概率是不會被英方所相信的。只有西方人的全面檢查才能讓英美放心。據悉,華為有2000多位科學家,而外國科學家占據了20%-30%。按照這個比例,外國科學家的人數(shù)是400-600名。華為這些外籍科學家的背景千差萬別,而且很多人在華為攻克核心技術方面起到了很關鍵的作用,但他們畢竟不是中國人。針對華為的間諜活動,由英國企業(yè)高管和他國外交官曝出,這對中國是十足的“挑釁”行為,盡管沒有對華為產生實質性的傷害,但是我們需要對暗線上的斗爭保持警惕。這場由英國安插在華為內部的間諜事件,絕不可能是一個孤立事件。因為英美都是“五眼聯(lián)盟”成員,會對情報戰(zhàn)有具體的部署。他們的目的不僅僅是要在華為設備中找到不安全的證據,因為即使莫須有的“罪名”他們也照樣可以振振有詞、咄咄逼人,而其核心目的,必然是竊取華為核心技術,打斷華為快速發(fā)展的進程。從法國的阿爾斯通事件、日本的東芝,到現(xiàn)在的臺積電和三星所面對的危險局面就可以看出,美國的目的,就是要將所有威脅其科技霸權的企業(yè)置之死地,并且還要竊取甚至搶奪這些企業(yè)長期積累的核心技術和客戶資源,為美國企業(yè)所用。針對中國的間諜戰(zhàn)已經全面打響,去年10月7日,美國中央情報局局長伯恩斯稱,將設立輻射中情局所有任務領域的“中國任務中心”,專注于收集有關中國的情報,并打擊所謂的“中國針對美國進行的間諜活動”。中情局還大肆搜羅懂漢語的情報人員。這說明中國已經成為以美國為代表的“五眼聯(lián)盟”發(fā)動情報戰(zhàn)的主要對象之一。而在中國企業(yè)安插間諜則是對華情報戰(zhàn)的重要手段。想必2021年給中國人心理感受沖擊最大的,就是西方頻繁抹黑中國防疫政策、捏造新疆人權問題、抵制冬奧等行為,還有一些矮化丑化中國人的文化現(xiàn)象,而這背后是西方媒體在自己的話語權優(yōu)勢下,在疫情失控下對中國的心態(tài)失衡,這種超乎變態(tài)的心理直接引發(fā)了西方在行為上的窮兇極惡和變本加厲。而間諜行動不過是西方系列打壓中國行為的一個分支。很多人可能都想不通,為什么西方要對“人畜無害”的“種花兔”圍追堵截?這其實是文化和價值觀的差異。歸根結底,是由猶太資本所控制的“五眼聯(lián)盟”所信奉的文化,與中華文化的差異決定的。中華文明信仰根基在于道、儒、佛兼容共處,在于尋求共性,順應自然,利而不害。而目前統(tǒng)治“五眼聯(lián)盟”就是猶太的所謂兄弟會,即是追求永恒利益的既得利益集團——唯利是圖,沒有道義可言的異教徒的集合體。所以,西方是不會容忍一個他們體系外的國家和文明對其挑戰(zhàn)和超越的,而其打壓中國的手段也必然是黑暗的、非正義的和霸道的。間諜戰(zhàn)自然是這些暗黑手段的集中代表。對于地下戰(zhàn)線的豐富斗爭經驗,其實從抗日戰(zhàn)爭開始我們就一直有優(yōu)秀的傳統(tǒng)。對于“五眼聯(lián)盟”發(fā)起的立體情報戰(zhàn),中國警惕但不妄自菲薄,相信我們一定有能力保護好自己的發(fā)展成果,讓西方的陰謀不能得逞。美國科技實力已經是世界第一,但其對其它國家的科技企業(yè)制裁毫不手軟,究其本質,是因為美國從一開始就是以殖民起家的霸道國家,他骨子里的基因就是依靠強權獲取一切。二戰(zhàn)中美國政府針對歐洲科學家和知識分子的“回形針計劃”,在美國建立科技霸權上面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1945年,美蘇聯(lián)軍攻陷納粹德國,除了俘虜?shù)萝姾屠U獲軍火,兩國高層還作出了驚人一致的決定——網羅先進技術和人才。蘇軍開始在德國搜羅各種裝備的設計圖紙、原型、制造設備;美國則制定了“回形針計劃”,吸納德國科學家為美軍服務。這些技術和人才在后來的美蘇爭霸里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其中,被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和他的老師馮·卡門從戰(zhàn)火中帶回來的馮·布勞恩,就是當時德國V2火箭的設計者,后來成為“NASA之父”,美國火箭技術的奠基人。據統(tǒng)計,美國戰(zhàn)略情報局(后改名中情局)把超過1600名的原納粹德國科學家,工程師送往美國,這些高端人才也直接和間接幫助了美國在各個領域的飛速發(fā)展。二戰(zhàn)中包括愛因斯坦在內一大批歐洲科學家及知識分子移民到美國,成為美國戰(zhàn)后崛起的寶貴財富。例如,科學家馮·諾依曼生于匈牙利,在布達佩斯大學獲得數(shù)學博士學位,于1930年首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任教。二戰(zhàn)爆發(fā)后,他留在美國,成為了制造原子彈的顧問。還有量子力學主要創(chuàng)始人海森堡、經濟學教父李斯特、物理和放射化學家哈恩等等大牛。憑借對歐洲科學家的收割,美國的科技霸權之路從此開啟。當前華為在全球網羅科學家的行動,頗有些美國“回形針計劃”的味道,不同的是,美國是靠軍事手段搶,華為是靠重金砸。但如上文所指出的,華為需要謹防這些外國人才中間諜的可能性。回到美國,有了科學家,還需要有能夠用好這些科學家的制度。推動美國科技霸權建立的關鍵人物——范內瓦·布什應運而生。范內瓦是羅斯福總統(tǒng)的科學顧問,參與組織和領導了著名的曼哈頓計劃。其后,他先后參與領導了美國氫彈計劃、航天計劃和后來被稱為“星球大戰(zhàn)計劃”的科學技術工程。他還創(chuàng)立了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和高級研究規(guī)劃署(ARPA)等科研管理機構。今天,國家科學基金會和從高級研究規(guī)劃署演變來的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是美國研究型大學主要的政府經費來源,它們的存在保證了美國在尖端科技領域的長期領先地位。可以講,今天美國政府支持科研的傳統(tǒng)、方法和機構,都是范內瓦·布什的遺產。而范內瓦最初的這些想法和規(guī)劃, 其實都和提升美國作為國家的科技競爭力有關。至今范內瓦·布什的著作《科學:無盡的前沿》仍然影響著各國科技的決策。因為有國家制度的保證,美國的科研成果轉化應用渠道才會那么方便和高效。政府機構領頭投資,美國把一些國家實驗室交給大學管理,比如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勞倫斯實驗室等,大量的工作交給了大學和公司的研究機構。包括硅谷主要是圍繞斯坦福大學建立發(fā)展起來的,也是國家力量的推動。美國的霸權思維決定了,任何可能威脅其全球霸主地位的國家和主體,都會遭到瘋狂打壓。在美國的四大霸權中,科技霸權是最具含金量的一個,與金融霸權、軍事霸權相比,也是最不容易擊潰的一個。所以,美國才不惜一切手段維護自己的科技霸權,甚至無所不用其極。
利用經濟制裁、人質拘押、長臂管轄、威逼利誘等手段將一個一個可能威脅或超過其科技水平的企業(yè)和個人掐住脖子。華為就是這些年來美國科技制裁的主要對象,其目的就是打垮華為,打垮中國的高科技企業(yè),打斷中國經濟崛起的進程。首先,加強自主研發(fā),降低甚至消除國內產業(yè)鏈和供應鏈對美國高科技的依賴度。梳理我國關鍵技術與美國之前的關聯(lián)性,找到難點、堵點和痛點,集中優(yōu)勢力量,加大研發(fā)投入,進行科技攻關,爭取國產替代。實際上,這些年提出的國際國內“雙循環(huán)”戰(zhàn)略就很好地認識到了這一點,并積極進行推動,企業(yè)和市場對國產替代的積極性也很高。我們需要發(fā)揮體制優(yōu)勢,拿出“兩彈一星”的精神,實現(xiàn)我國在關鍵技術上的全面突圍。其次,全面網絡人才,同時加強對人才的背景調查工作以避免國際間諜深入滲透。中央全國人才工作會議強調,深入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國戰(zhàn)略,全方位培養(yǎng)、引進、用好人才,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chuàng)新高地。汲取歐美科技強國的經驗,在全球網羅頂尖人才,為人才提供優(yōu)渥的物質條件和研究環(huán)境,這自然對中國科技進步起非常重要的作用。不拘一格降人才,但英雄也要問出處。特別是在目前猶太資本控制的“五眼聯(lián)盟”在全球四處進行情報戰(zhàn)的背景下,引進人才也要注意調查清楚人才的背景,避免他國間諜魚目混珠進入我國。我們必須要有這方面的高度警惕,避免華為間諜事件重演。最后,實現(xiàn)彎道超車,在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醫(yī)藥等新興技術上加大投入爭取趕超。現(xiàn)在我國在新能源、人工智能和5G通信技術上對歐美有趕超之勢,這得益于這些年前瞻性的規(guī)劃與巨額投入。同時,我們需要加強量子、材料、生物、認知等基礎科學研究,為迎接和推動下一輪科技革命積蓄力量,在未來新科技時代競爭中實現(xiàn)對美國的重要反超。加強頂層設計,全面推進高等教育改革和產學研一體化,實現(xiàn)基礎研究和應用轉化的無縫對接,提高科研的戰(zhàn)略地位和商業(yè)價值。從華為間諜事件到“五眼聯(lián)盟”對中國的情報戰(zhàn),再到美國科技霸權的建立,以及中國該如何應對,其根子上的原因,是中西方文化和價值觀的差異。雖然中華文明兼收并蓄,時代的選擇也必然站在我們這邊,但以美國霸權為代表的“利益至上”的西式價值觀目前仍然占據全球主流,霸權主義控制著整個世界的秩序。因此,我們仍然需要和西方世界做艱苦卓絕的斗爭,在此過程中,我們會面臨超乎尋常的攻擊和挑戰(zhàn),但是,只要我們堅信自己的價值觀,并采取積極有效的行動,那么,世界的多極化進程必將加速到來,而中華民族的崛起也勢必無可阻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