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電視劇《山海情》迎來了自己的大結(jié)局。
這部電視劇在豆瓣開分就拿下了9.1的成績,目前的評分是9.4,是少見的播出后評分不降反升的劇。
這部電視劇講述的,是上個世紀(jì)90年代,那些生活在貧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地區(qū)的人們,在福建-寧夏的對口幫扶下,是如何相互扶持,一步一步走出貧困,建設(shè)家園的故事,是一部以脫貧攻堅為主題的作品。
我們都知道,大多數(shù)此類主題的電視劇,都面臨著同樣的問題,那就是怎樣既能展現(xiàn)扶貧的真實面貌,又能吸引更多的觀眾:
如果只對扶貧工作和精神進(jìn)行講述,人物形象就會不夠立體、鮮活,很有可能把劇拍成一個“宣傳片”,讓觀眾覺得枯燥乏味;
如果為了吸引觀眾而加入過多的劇情沖突,就會和現(xiàn)實產(chǎn)生脫離感,成為一部“狗血劇”,脫離拍攝的初衷。
但《山海情》這部作品,完美平衡了二者。用網(wǎng)友的話來說:
“這電視劇最讓我喜歡的是,它沒有一味地歌頌偉大和成就,它把所有問題、艱苦、貧窮、愚昧、荒涼都明明白白地展現(xiàn)出來。
也告訴你難,也告訴你路遠(yuǎn),也告訴你有人一直不放棄,所有問題都是慢慢解決的,沒有金手指,沒有天降福星,就是有人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把事情做成的?!?/p>
《山海情》這部作品最大的亮點,就是用真實和樸素,描繪了平凡的偉大。
1
整個故事,發(fā)生在以貧瘠而聞名天下的西海固地區(qū)。
西海固,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南部六盤山地區(qū),包括西吉、海原、固原等周邊幾個縣,各取一字而命名。
唐代王維曾寫過一首膾炙人口的詩《使至塞上》,其中“蕭關(guān)逢候騎,都護(hù)在燕然”中的“蕭關(guān)”,就位于這里。
西海固的地理位置,處黃土高原西南邊,這里自然條件非常惡劣。
先說氣候,這里年平均氣溫3-8℃,最高氣溫能達(dá)到39.3℃,最低氣溫只有-30℃,氣候十分極端。
因為極端天氣,莊稼在這里很難生長。比如衡量農(nóng)業(yè)條件的關(guān)鍵指標(biāo)“無霜期”,它指的是一年中沒有霜的日子,無霜期越長,作物的生長時間也就越長。
然而這里的無霜期只有100天左右,很多莊稼都沒法生長。
除了忽冷忽熱,這里水源也很稀缺。
西海固年降雨量只有200-700毫米,大多集中在6月到9月,并且下來的很有可能是冰雹。
而且年蒸發(fā)量可以達(dá)到1000-2400毫米,好不容易盼來一點兒雨,不光留不下,還帶走更多水。
再加上其它各種自然災(zāi)害,不要說莊稼活不下去,人在這里都很難活。1972年,這里被聯(lián)合國糧食開發(fā)署確定為最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區(qū)之一。
據(jù)統(tǒng)計,1982年西海固農(nóng)民人均有糧僅88公斤,人均純收入44元,70%的農(nóng)戶不能維持溫飽。1983年,這里被國務(wù)院列為重點扶貧地區(qū)之一。
當(dāng)“一方水土養(yǎng)不了一方人”的時候,就得換個法子活?!坝兴咚?,無水走旱路,水旱路都不通另找出路”,要想活下去,就得走出去。
于是,這里的一些群眾自發(fā)開始進(jìn)行“吊莊移民”。
所謂“吊莊移民”,指的是一家人出去一兩個勞動力,到有灌溉條件的荒地上開荒種植,再建一個家。一個人在兩個家來回跑,就像鐘擺被吊起來在兩邊擺一樣,所以叫做“吊莊”。
而后,政府開始對“吊裝移民”進(jìn)行干預(yù),有規(guī)模地將不適宜生存的南部山區(qū)的貧困人口,搬遷到經(jīng)濟、社會、自然開發(fā)條件相對比較好的平原地區(qū)。同時政府對遷入地的相關(guān)水利設(shè)施進(jìn)行修建,使其具備農(nóng)業(yè)條件和生活條件。
等到移民生活穩(wěn)定后,再把移民區(qū)交給當(dāng)?shù)卣芾恚拖瘛暗踉诳罩械拇迩f”。
但是,說起來容易,但做起來難。
就拿第一步來說,讓吊莊戶搬遷,就是一個非常艱巨的任務(wù)。
雖然人人都懂“人挪活,樹挪死”的道理,也有人愿意只身出去闖蕩,為自己的家人拼出一條出路。但更多的人在面對未知的未來時,還是會選擇偏安一隅。
《山海情》的故事,就是從吊莊移民開始的。
剛剛從學(xué)校畢業(yè)的馬得福,還沒在農(nóng)機站待兩天,就被借調(diào)到吊莊辦幫忙。
他參加工作的第一件事,就是回到自己的家鄉(xiāng)——干溝縣涌泉村,去追回那些從吊莊村跑回家的村民。
吊莊村位于距離涌泉村外四百多公里的玉泉營,處于銀川附近。這里和周邊城鎮(zhèn)相距不遠(yuǎn),還有國營農(nóng)場,生活比較便利,年輕人想出去賺錢相對來說也比較容易。
那里離包蘭鐵路近,交通便利,對于今后的發(fā)展有很大的幫助。
并且和漫山遍野都是川棱溝壑的涌泉村不同,玉泉營處于平原地帶,地勢平緩,耕種起來比較方便。
再加上附近還有黃河西干渠,等到將來揚水站修好了,就又是一個塞上江南。
而涌泉村的條件有多差呢?所有的問題歸根結(jié)底,就是兩個字,缺水。
因為缺水,村子被命名為“涌泉”,村里人的名字大多數(shù)也和水有關(guān),什么喊水、水花、水旺;
因為缺水,人們天天蓬頭垢面,頭發(fā)里都是沙子,腳脖子上也都是泥巴;
因為缺水,再咸再苦的水,人們也得硬著頭皮往下咽,為了騙牲口喝口水好不被渴死,還得在水面上撒把糠;
因為缺水,所以為了一口水窖和幾頭牲口,李水花的親爹李老栓,就要把她嫁給隔壁村那戶素未謀面的人家。
因為缺水,所以這里很窮。
大白天里沒事兒的人,只能躺在炕上,因為兄弟三個只有一條褲子,誰有事兒要出門才把褲子穿上。
因為缺水,莊稼里能長出來的作物不多。
很多人家一年四季到頭,桌子上都只有洋芋,也就是土豆。
所以年輕的孩子寧愿被打到渾身是傷,也要逃出這個地方,就因為吃土豆已經(jīng)吃到胃里反酸水,再也吃不下。
和涌泉村相比,玉泉營的條件看起來確實很好,別的不說,最起碼離黃河近,有水。在這里生長的人們,最能懂得水的珍貴。
可既然吊莊村的條件好,為什么大家去了卻還是要跑回來呢?
馬得福跟著吊莊辦的張主任一起,來到這七個跑回來的吊莊戶的家里,挨個詢問他們?yōu)槭裁床辉敢馊サ跚f。
他們中有的說那里風(fēng)太大,“一年一場風(fēng),從春刮到冬”;有的說那里蚊子太毒,自己的伙食還沒整明白,蚊子的伙食倒是改善了;
有的說去了那兒就水土不服,一陣一陣吐酸水;還有的說自己有沙眼,受不得風(fēng)……
總之就是兩個字,不去,坐牢殺頭也不去。
其實,說來說去都是借口。
他們真正不去的理由只有一個,那就是現(xiàn)在的玉泉營還是太苦了,苦到看不到未來是什么樣子的。
“政府老說未來,未來,未來這個好,未來那個好,未來是啥?未來就是還沒有來。啥時候能來?誰又能知道呢?”
而留在涌泉村,他們也相信自己餓不死。
“啥奮啊斗的,我奮不了斗不了,誰能奮斗誰奮斗去。我就在這兒呆著,我還不相信政府能把我餓死,到時候他還不是給我送救濟糧,還得送到我家來?!?/p>
直到那幾個乘著夜色跑到鐵路旁,想要扒著火車離開這里的孩子被追回來,給這里所有的人都敲響了警鐘。
“昨天咱村有幾個娃想要活命又給抓回來了,我就在想,咱在座的都是滿嘴齊牙的大人,咋就不如幾個娃娃膽正呢?”
確實,孩子們都敢跑出去,大人們還有什么不敢的呢?
人再窮,也不能把骨頭窮沒了。要是一直待在涌泉村,日復(fù)一日,一點奔頭也沒有。
現(xiàn)在去玉泉營,雖然是吃要吃苦,可生活總是有奔頭、有希望的,“有奔頭,那就不叫苦”。一個地方活不好,為什么不能換個地方活?
于是在村里德高望重的老支書的帶頭下,吊莊戶們這才重新回到了玉泉營,在金灘村開始了自己嶄新的人生。
萬事開頭難,但在吊莊移民這件事上,后面的更難。
好不容易說服了村民出來,可一關(guān)又一關(guān)的困難還在等著大家,那幾個跑回去的吊莊戶受的苦,一個一個都出現(xiàn)了。
先是移民路上,坐車就要坐幾百里地,下了車后,還得徒步走個十幾里,因為還沒修路,車開不進(jìn)來,所以不管男女,也不論老少,個個都拖著車、趕著羊,背著包袱,全靠一雙腳。
但偏偏一陣沙塵暴刮過來,還有人被砸破了頭,當(dāng)下就決定回老家。
好不容易走到了金灘村,身子骨弱的已經(jīng)生病了。幾歲的小孩兒先發(fā)起了高燒,大人也有受不住的。
可到了之后沒房子,只能住在地窩子里。地窩子是啥?就是在地上挖個洞,再蓋個頂,人就住在地下。
想要住上房,就得自己蓋。蓋房子的錢哪里來?得靠自己去鎮(zhèn)上去縣里打工,一分一分賺,一厘一厘攢。
除了打工賺錢蓋房子,還得抽時間整地。
因為這里的地是沙石地,也就是土里混著石子。如果想要種莊稼,就必須要拿著篩子,過上一遍土,好把石頭和土分開。
你有多少畝田,就得篩多少畝石頭。
哪怕就是這樣,還有不少的苦要吃:通電通不上,揚水站也修不好,打工的工作也沒那么好找……如果一直這樣下去,那么在金灘村和涌泉村生活,能有什么區(qū)別呢?
當(dāng)初來這兒,不就是為了不再過苦日子嗎?可是現(xiàn)在,還有多少苦要吃?
其實不光村民們懷疑,就連這里的村干部,心里也曾打過鼓:來這兒這么長時間,都是些費力不討好的事情,這些事情到底是不是對的?
但話說回來,苦是苦了點兒,可在這兒討生活的人,又有幾個是不苦的呢?
先苦后甜,先苦后甜,甜是一定會來的,但不是憑空掉下來的,而是靠人的雙手去創(chuàng)造的。
在金灘村,在玉泉營,想要脫貧,只有一條路,那就是走出去。
一是人要走出去。
吊莊戶從涌泉村走出來,只是第一步;第二步是要走出寧夏,在福建-寧夏的對口幫扶下,越來越多的年輕勞動力要去福建打工賺錢,好建設(shè)自己的家園;第三步,是把吊莊村建設(shè)好,好讓村里剩下的人全搬過來。
二是產(chǎn)業(yè)要走出去。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就像在涌泉村的時候,連扶貧的珍珠雞都能吃得干干凈凈。所以光是給物資是不行的,不然人就會越來越懶,越懶就會越窮,必須要搞出產(chǎn)業(yè)。
就這樣,在福建的幫助下,這里成立了閩寧村,發(fā)展起了雙孢菇種植產(chǎn)業(yè)。
再后來,越來越多產(chǎn)業(yè)在這里興起,什么枸杞、葡萄酒莊園……閩寧村也成了閩寧鎮(zhèn)。
閩是福建,寧是寧夏,各取一字,就有了閩寧村;寧夏是山,福建是海,一山一海,就成了《山海情》。
2
其實,在《山海情》里,沒有什么動人心魄的橋段,也沒有什么曲折回轉(zhuǎn)的情節(jié),劇中人物的每一個選擇、做的每一件事,都是觀眾們可以預(yù)料到的。
但就是這樣一部劇,卻吸引了無數(shù)觀眾,它靠的只有兩個字,就是:真實。
第一,是人物上的真實。
在這部劇中,每一個人物的塑造都是有雙面性的,沒有臉譜化。十來年時間的跨越,能讓你明顯感受到人物的成長,并且有豐富細(xì)膩的感情。
主角馬得福,剛畢業(yè)參加工作的時候,還是一個愣頭青,張主任說什么他就聽什么,無條件相信吊莊移民是一件好事。
他的相信和觀眾們是不同的,觀眾們自帶上帝視角,明白吊裝移民的好處,因為那對于觀眾們來說,是看得見摸得著的。
但對于當(dāng)時的人來說,吊莊移民的好處就是空談。但馬得福為了做成這件事,甚至不惜和村里的長輩大吵一架。
可是,他又是真心想為這幫村民們做好事。
春天來了,正是播種的時候??墒怯捎诮唤訒r候領(lǐng)導(dǎo)班子的紕漏,去年冬灌的錢沒交,于是今年水站不給開閘,麥子澆不上水,就快要在地里旱死了。
他勸下要和水站工作人員干架的村民們,好說歹說總算說通了澆灌的問題。結(jié)果等到了真正開閘放水的那天,水卻小得可憐。
于是他帶著自己的村民,直接找上了書記和市長“告狀”。
在面對村民們的質(zhì)疑時,他已經(jīng)學(xué)會了細(xì)心解釋,耐心疏導(dǎo),不再和村民們爭吵。
但當(dāng)村民有人無理取鬧時,他又能拿出自己的威信,管理大家。
到后來,他已經(jīng)成長為一名處理事情時游刃有余的干部,但在面對自己的父母時,卻又流露出了像孩子一樣的依戀。
在劇中十幾年的時間跨度里,你可以明顯看到他的成長。沒有誰天生下來就是什么都能做好的,只有靠一步一個腳印去摸索、實踐。
馬得福的弟弟馬得寶,是家里的老二,和自己的哥哥性格截然不同。如果說哥哥老實肯干,弟弟就是個刺兒頭。
但這種刺兒頭不是偷奸?;瞧獗容^暴躁,有自己的主意。比如當(dāng)年幾個孩子一起跑出大山時,帶頭的人就是他;遇到不公平的事,第一個想著的就是和人家打架;找不到工作時,為了賺錢甚至還去扒火車……
但他的這種叛逆,不是無緣無故的。小時候因為家里窮,所以只能供一個人上學(xué),父親抓鬮抓中的是哥哥,所以他只能輟學(xué)在家干活兒。
并且,父親對哥哥相對比較寬容,對自己很嚴(yán)厲,他無法理解為什么會這樣,就把一切歸結(jié)為父親不愛自己,因此性格愈發(fā)叛逆。
直到后來,他為了尋找出走的表弟,獨自一人離家,遠(yuǎn)赴新疆,開啟了邊打工邊找人的模式。
獨自離家在外,自然也分外想家,尤其是吃了更多苦后,更是能明白父母的不易。
在一次礦難中,他僥幸逃生,于是立刻從新疆趕回了家。經(jīng)歷一番生死之后,他整個人的脾氣好轉(zhuǎn)了不少,也能和自己的哥哥、父親好好相處了。
雖然還是會有分歧,但和以前相比改變了不少。甚至后來的他還成功創(chuàng)業(yè),成為了養(yǎng)菇能手,有為青年。
很多電視劇為了突出沖突,把人物轉(zhuǎn)變的過程弱化了。但是現(xiàn)實生活中的我們都知道,從來都不會有無緣無故的轉(zhuǎn)變。
除了主角外,配角們的人物形象也很真實,并且這些形象都很典型。
比如李大有,代表的是村里最能鬧事兒的一幫人的形象。當(dāng)年搞吊莊移民,就是他率先跑了回來,還攛掇了涌泉村所有的吊莊戶一起回。
整個劇中,他是最不配合村干部工作的人:人家貸款蓋菇棚,他死活不蓋,但別人賺錢了又眼紅;別人都把新出的菇存進(jìn)冷藏庫,他非要存舊的,還和人家吵了起來;貸款買拖拉機,結(jié)果還貸在兒子的名下,就連村里人都說,沒有他這樣當(dāng)?shù)摹?/p>
網(wǎng)友都編了段順口溜,“南有蘇大強,西有李大有”,可見李大有是個經(jīng)典的攪屎棍角色。
但是這個人并不招人討厭,反而不少人都喜歡他。在他不出場的時候,還在彈幕里問大有叔去哪兒了。
因為他雖然貸款在了兒子名下,但他還是很疼自己的兒子,硬是煮了幾個雞蛋,讓別人幫忙從寧夏帶到福建去;因為他雖然貪小便宜,但卻在大家討論要不要給枸杞熏硫磺的時候否定了,說“人不能壞了良心”……
他這種恰到好處的“壞”,反而讓人覺得他很真誠,很可愛,使人物形象更加立體了。
如果說整部劇里有一個“圣人”的話,那一定是李水花。
李水花,是馬得福的青梅竹馬,兩人從上學(xué)的時候就暗生情愫,為了水花,得福甚至不想出去上學(xué),還是得福他爹把他逼走了,這才有了后來的得福。
水花的命太苦了。
她聰明、能干,在面對教授的時候,算術(shù)比誰都要快、都要細(xì)。但也因為她能干,她爹早早就讓她輟學(xué)在家,照顧家里,還要把她嫁到隔壁村去;
剛嫁過去沒兩年,她的丈夫在挖水窖的時候遭遇不幸,雖然命保住了,但卻失去了雙腿,成了殘疾人。
從此以后,一個家的重?fù)?dān)都壓在了水花的肩上。
在這個地方,活著本來就苦,一個女人帶著孩子還要照顧殘疾的丈夫,就更苦了。
生活已經(jīng)這么苦了,但水花卻依舊善良。
她本來已經(jīng)坐上了火車,想要逃出大山,卻在聽到自己爹被人打了后,猶豫再三還是回家了;
水花太過能干,丈夫因為常年殘疾,心理上有些扭曲,水花也任勞任怨,“你打我罵我都可以”,還攢錢給丈夫買輪椅、安假肢;
在開導(dǎo)麥苗的時候,麥苗因為自己不痛快,還揭了水花的傷疤,但水花對此只是一笑而過,說“這就是命”。
水花是認(rèn)命了,可是她絕不認(rèn)輸。
因為在老家活不下去,她獨自帶著丈夫和女兒,跨越幾百里路,趕了七天七夜,自愿參加了吊莊;
當(dāng)別人都在為要不要種蘑菇猶豫的時候,她主動去別人家的菇棚學(xué)技術(shù),并且堅決不要工錢,就為了自己和家人之后能有更好的生活;
在每一件大事、小事的抉擇上,她的眼神里,都有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未來的渴望。
而且,她還有神奇的“金手指”:
不管什么事兒,只要有她在,就一定能做成——不遠(yuǎn)萬里來到金灘村,正好湊夠了六十戶,給金灘村通了電;
不管什么人,只要她勸,就一定能勸住——先是勸麥苗和自己的父親和好,又是勸得福不要放棄自己的工作……
也正是這樣的水花,讓無數(shù)觀眾大喊“心疼”,在看了水花看得福的眼神后,更是為這對青梅竹馬感到意難平。
可是,正如水花的扮演者熱依扎所說的那樣,水花和得福不能在一起,這才是生活的常態(tài),這才是真實的人生。
劇中這些鮮活的角色,在現(xiàn)實中都是有原型的,比如幫助村民們培育雙孢菇的凌一農(nóng)教授,他的原型是“菌草之父”林占熺;
比如吊莊辦的張主任,原型是在閩寧鎮(zhèn)奔波勞苦了10個月的李雙成;
又或者是主角馬得福,他的原型是福寧村原村支書謝興昌。
也正是這些人物,才有了如此真實的《山海情》。
《山海情》的第二重真,是來自故事上的真。
當(dāng)現(xiàn)實被折射進(jìn)影視,里面的內(nèi)容也就分外真實。
我們都知道,一個地區(qū),無論是貧窮還是富有,在發(fā)展過程中都會遇到許多問題,而在劇中,并沒有對這些問題進(jìn)行回避,而是選擇了正面出擊。
比如一開始,因為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村里的少年們跑去火車上扒貨、偷東西,差點誤入歧途,這是那時貧困地區(qū)的真實寫照:
水站在領(lǐng)導(dǎo)開會的時候搞面子工程,一邊是綠油油的麥地水十分充足,流過來的水都浪費了,一邊是渴了好多天的麥子,根本就等不來水:
看著去福建打工能掙錢,村里人都不讓孩子讀書,而是趁著戶口亂,把沒滿16歲的孩子趕緊送走:
還有得福,在官場上遇到抉擇,是應(yīng)該順?biāo)浦蹫樽约籂幐呶?,還是應(yīng)該保持赤子之心繼續(xù)為村民做實事:
“獨木橋和高速公路,你說我應(yīng)該走哪條路?”
“獨木橋有獨木橋的好,它危險,但是讓人警覺;
高速路是平坦,但是人容易麻痹,就容易出事故。而且高速路速度快,一出事就是大事?!?/p>
簡單的言語,卻有著最通俗易懂的道理。然而這個道理,很多人一生都想不明白。
第三,是細(xì)節(jié)的真。
《山海情》劇組,在細(xì)節(jié)的把控上做到了極致。
劇中的演員大多來自祖國西北,比如來自甘肅的黃軒、來自新疆的熱依扎、還有來自西安的張嘉益、尤勇智、閆妮等。
西北演員加上經(jīng)過改良的西北方言,觀眾的融入性會很強。不少人看完了劇,說話也自帶一股“西北味兒”。而且方言版比(普通話)配音版更受歡迎。
劇中的演員,一個個都是面帶黃土、蓬頭垢面,前期沒有人化妝。如果有,那就是往臉上、身上撒了幾把土。并且因為長年的風(fēng)吹日曬,他們的臉上都帶著紅團(tuán)。
直到后來附近風(fēng)沙小了,大家的皮膚才逐漸細(xì)膩起來,尤其是那批去福建打工的女工,臉上的變化最為明顯。
還有水。因為前期缺水,大家從頭到臉都是臟兮兮的,就連脫了鞋后襪子都帶一團(tuán)黑。
不缺水了以后,演員的衣服也干凈了,家里來客人也能給倒杯水了。還有前期整天炸著頭發(fā)的李楊三,到后面連頭發(fā)都柔順了許多。
還有從福建來的陳縣長,因為水土不服,起床的時候襯衣上都是鼻血;人睡醒的時候,頭發(fā)一定是炸炸呼呼的;福建和寧夏因為語言不通,兩邊也沒少鬧笑話。
而且,戲里的道具都很有年代感,讓觀眾們覺得十分親切。
比如他們吃飯的碗,坐著的椅子,演員身上的花背心……就連一雙襪子,都一定是“年代貨”。
再到了后來,生活好了,就連演員們看著都比前幾集胖了一圈。
也正是這些真實,譜寫出了《山海情》。
3
在看《山海情》的過程中,觀眾們說的最多的話就是,“怎么這么好哭”,“我太想哭了”。
在不知不覺中,觀眾們就哭了個淚流滿面。
其實,《山海情》這部劇并沒有強行在故事中添加淚點,但越是這樣,劇中人物那種平凡的偉大就更是動人。
比如白校長為了讓孩子們穿上校服,有新操場,出去見見世面,帶了一群孩子們?nèi)⒓雍铣荣悺?/p>
只是一首簡單的《春天在哪里》,孩子們沒受過專業(yè)訓(xùn)練,聲音不好聽,但他們的歌聲中卻有著強烈的生命力,感染著每一個人。
你看著孩子們的眼睛,就會感受到希望的力量。
還有后來,村民們要全部搬離涌泉村,到閩寧鎮(zhèn)上去。盡管知道是去過好日子,但大家還是很不舍。
這種不舍,體現(xiàn)在百家宴上,人們吃著“團(tuán)圓的餃子離家的面”;體現(xiàn)在涌泉村開了最后一次村里的大喇叭后,村主任馬喊水,一個幾十歲的西北硬漢,獨自一人坐在廣播室里,放聲大哭;體現(xiàn)在年輕人們提著油漆,一遍又一遍在村口涂刷著原已模糊的“涌泉村”三個大字……
《山海情》靠著真誠和真實,打動了每一個觀眾。
在觀看的過程中,觀眾時常會忘記演員的存在,而是把劇中的一切,都當(dāng)成是真實的事件。
還有人更是看完了以后,發(fā)出了“我們都是涌泉村村民”的感慨。
這對于一部扶貧劇來說,無疑是非常成功的。
《山海情》這部電視劇不長,只有短短23集。
但它節(jié)奏緊湊,進(jìn)度很快,從不拖泥帶水,也沒有狗血劇情。并且在這有限的時間里,該講的內(nèi)容一點兒都沒少講,把所有想讓觀眾知道的事情,都告訴了觀眾。
就是這樣,在完結(jié)的時候,不少觀眾都感嘆“23集也太少了”,“沒看夠”……
不一味歌頌偉大和成就,不回避問題與落后;
沒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普普通通的人,知難而進(jìn),慢慢成長,踏實克難;
就這樣,完成那個在起點線上看起來渺無希望的使命。
想要講好中國扶貧故事,就是這句話:“真”,就夠了。
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開不出花的干沙灘,拔掉窮根變成了金沙灘。
而在這片土地上,還有更多曾經(jīng)像這里一樣的地方,用自己的方式,創(chuàng)造出了屬于自己的“金沙灘”。
那是中國式扶貧,那是中國獨有的扶貧故事。
責(zé)任編輯:水墨江南
[ 贊同、支持、鼓勵 ]
透視西方民主真相、解讀新聞熱點事件、剖析輿情事態(tài)走向、更多精彩原創(chuàng)時評。
敬請關(guān)注西征網(wǎng)微信,掃描二維碼免費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