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仁昌(中)給學生講雷鋒故事。受訪者供圖
初春申城,乍暖還寒。
94歲老兵虞仁昌坐在沙發(fā)上,一本封面泛黃的《雷鋒日記》,再一次被他捧在手中。他的身旁,是一群中學生。
手指輕輕捻開書頁,虞仁昌念起書中最令他自豪的句子——
“今天連長找我談話,句句打動了我的心。他說:‘火車頭的力量很大,如果脫離了車廂,就起不到什么作用。一個人做工作,如果脫離了群眾,就會一事無成……’”
日記中的“連長”,就是虞仁昌。
虞仁昌說,這聲“連長”,雷鋒喊了他兩年。那“虎虎有生氣”的聲音,卻在他心底回響了一輩子。
親自把雷鋒從新兵連接回連隊,見證他成為副班長、班長、光榮入黨……作為雷鋒曾經(jīng)的戰(zhàn)友和連長,過去的一甲子時光,虞仁昌懷著最樸實的感情學雷鋒、講雷鋒、做雷鋒。其間,他遇到很多像雷鋒一樣可愛的人,他自己也成為眾人眼里“活著的雷鋒”。
然而,每每提到雷鋒,虞仁昌都說:“這么多年我遇到過很多好人,但我覺得最好的好人還是雷鋒。”
“那是雷鋒,我連里最棒的兵”
“我和雷鋒在一起生活了940天,吃一鍋飯,還睡過一張大通鋪……”
在雷鋒犧牲后的60多年里,虞仁昌無數(shù)次講起自己與雷鋒的故事。盡管已過耄耋之年,精力和記憶力都不如從前,可一提起雷鋒,講到他們在一起的點點滴滴,老人立刻來了精神頭。講到雷鋒因意外事故犧牲時,虞仁昌的眼淚總會涌出眼眶——
“雷鋒太好了……雷鋒太好了……我現(xiàn)在想起他還是很動感情,他所做的那些好事,讓你沒法不激動……”
1960年1月19日,時任沈陽軍區(qū)工兵第十團運輸連副連長的虞仁昌,興沖沖地趕到團駐地操場,參加歡迎新兵的儀式。作為新兵代表發(fā)言的雷鋒,給虞仁昌留下不錯的第一印象:“個子不高,但精神飽滿,有一張春天般的笑臉。”
旁邊的戰(zhàn)友搓了搓手,對虞仁昌說:“這個兵叫雷鋒,聽說是個好苗子,幾個連長都搶著要!”虞仁昌沒吱聲,他也是帶著“任務”來的。一個積極上進的兵,誰不想要?
如虞仁昌所愿,雷鋒分到他所在的運輸連。從雷鋒的副連長到成為他的連長,與雷鋒朝夕相處的日子,虞仁昌越來越覺得這是個好兵。
“他特別喜歡讀書學習?!庇萑什貞洠客硭X前,雷鋒鉆進被窩翻個身就拿起書來讀。雷鋒還是虞仁昌眼中的“小太陽”。外出行軍時,雷鋒考慮到有位叫王彥堂的戰(zhàn)友飯量大,就把自己的飯省下來給他吃;坐火車回連隊途中遇到弄丟車票的大嬸,他當即掏出6.4元為她補買車票,那時戰(zhàn)士每月的津貼只有6元;虞仁昌的家屬來隊探親,雷鋒抱起他的大兒子親熱地說:“快快長,長大了建設社會主義”……
每當有人問起那個四處忙活的小個子戰(zhàn)士是誰,虞仁昌總是驕傲地說:“那是雷鋒,我連里最棒的兵!”
虞仁昌難以忘記,這名“最棒的兵”,在不幸犧牲前還關心著連隊的事,“雷鋒出車回來,向我報告說汽車已到保養(yǎng)時間,車況也不好,送到修理所要排隊,不如我們自己保養(yǎng),可以早點修好?!?/span>
他難以接受,這名“最棒的兵”,在向他敬禮、轉(zhuǎn)身出門后不到10分鐘,“人就出事了”。
雷鋒犧牲后,虞仁昌看著此前連隊收到的寫給雷鋒的整整兩大箱感謝信、致敬信,心如刀絞,“這樣好的同志再也回不來了。”從此,虞仁昌把宣傳雷鋒事跡、弘揚雷鋒精神作為自己的追求,“我當了他兩年的連長,他當了我一生的榜樣?!?/span>
2012年,虞仁昌(右一)來到原北京軍區(qū)某通信團,與官兵一起瀏覽該團創(chuàng)辦的學雷鋒網(wǎng)站,交流學雷鋒體會。資料圖片
“遇事想雷鋒,最能勉自己”
今年是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為雷鋒同志題詞60周年,也是虞仁昌從部隊退役的第60年。退役回鄉(xiāng)的這些年,許多人都知道虞仁昌是雷鋒精神的“代言人”,卻常常忽略他是一位參加過解放戰(zhàn)爭和抗美援朝戰(zhàn)爭的老兵。
進軍大西南途中,新兵虞仁昌不顧辛勞,利用休息時間主動為戰(zhàn)友們燒熱水、挑血泡,被評為全營“行軍模范”。參軍第一年,他因表現(xiàn)出色光榮入黨。在抗美援朝戰(zhàn)場,他榮立三等功。
“為什么只講雷鋒,不講自己?”面對人們的疑問,虞仁昌語氣嚴肅堅定:“與雷鋒和許多犧牲的戰(zhàn)友相比,我要幸運得多,也幸福得多!因為我是雷鋒的老連長,在有生之年要學好雷鋒、做好雷鋒、講好雷鋒?!?/span>
1963年2月,虞仁昌退役回浙江東陽老家前,專程來到雷鋒墓前祭奠并拍照留念。在照片背面,他寫下一首懷念雷鋒的詩,并把其中“遇事想雷鋒,最能勉自己”的句子,作為自己的座右銘。
據(jù)虞仁昌的家人介紹,他退役安置工作時,全國學雷鋒活動正蓬勃興起。虞仁昌完全可以靠“雷鋒連長”這塊“金字招牌”謀個好崗位。然而,組織征求意見時,他表態(tài)堅決:“‘雷鋒連長’是榮譽,不是為自己謀福利的資本!”
后來,組織按照虞仁昌的志愿,分配他到離縣城140多里的大盤山區(qū)任供銷社副主任。像雷鋒一樣,他也志在做一顆“永不生銹的螺絲釘”,“擰到哪里就在哪里發(fā)揮作用”。在大盤山區(qū),他一干就是十幾年,幾個月才能回一次家。
平日里,虞仁昌和營業(yè)員一起站柜臺。有位老大娘拿著一個雞蛋來換鹽,營業(yè)員嫌麻煩不肯換。一旁的虞仁昌熱情地走過去幫老人稱了鹽,又教育營業(yè)員像雷鋒那樣盡力幫群眾解決困難,熱心做好“一分錢”生意。當?shù)厣铰菲閸纾鐔T到供銷社購買生活用品得翻山越嶺。虞仁昌自制了一根扁擔,帶頭挑起扁擔送貨上山。一年夏天,山里的群眾說難得見到西瓜,他特意到縣城采購一車西瓜運到山里,鄉(xiāng)親們爭相用自家的雞蛋、山貨換西瓜吃。
鄉(xiāng)親們都說,這位雷鋒生前所在連連長,“真的就像雷鋒一樣”。
住院期間,虞仁昌給上海市民間學雷鋒團體書寫寄語。受訪者供圖
“宣傳雷鋒精神,是我一生的使命”
虞仁昌的4個兒子,是他宣講雷鋒精神的“第一對象”。
他的小兒子告訴記者,孩提時代,父親就常常給他們講雷鋒故事。他們印象最深的叮囑是:“你們行得正坐得直,我出去跟人家講雷鋒就講得響,否則我連門都不好意思邁出去?!?/span>
以雷鋒精神為“家訓”,虞仁昌的兒子們先后考上大學,個個都有出息??煞昴赀^節(jié),虞仁昌還是會用雷鋒的故事給他們“上課”——這些故事已經(jīng)講了60年,虞仁昌怎么講也講不夠。
“宣傳雷鋒精神,是我一生的使命?!庇萑什f。
1988年離休后,虞仁昌有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他一次次走進校園、部隊、社區(qū),出席一場場雷鋒精神報告會,向人們講述他所知道的雷鋒。越來越多的人聽了他的講述,了解了雷鋒精神;越來越多的人因為他的帶動,身體力行投入學雷鋒的行動中。
1989年,虞仁昌被武警浙江總隊金華支隊東陽中隊聘請為“名譽指導員”。此后的30余年里,他每年都給新兵作學雷鋒報告,鼓勵他們做雷鋒傳人。如今說起雷鋒事跡,支隊的每名官兵都如數(shù)家珍。利用節(jié)假日去敬老院看望老人、拿出自己的津貼資助當?shù)刎毨W生……中隊官兵換了一茬又一茬,學雷鋒做好事的傳統(tǒng),始終在官兵中接力傳承。
2008年,虞仁昌和妻子從浙江老家搬到上海,住在小兒子家。2010年,他被診斷患有肺癌。眾人沒有想到,即使是化療期間,虞仁昌也沒停下宣講雷鋒精神的腳步。
在當?shù)刂驹刚叩膮f(xié)助下,虞仁昌號召成立“滬上雷鋒人家”工作室。他們把“上海的士雷鋒車隊”“雷鋒樂隊”“雷鋒志愿服務隊”等一批民間學雷鋒團體組織起來,聯(lián)動開展學雷鋒活動。經(jīng)常性組織開展學雷鋒經(jīng)驗交流分享會,每年舉辦一場學雷鋒表彰活動……當?shù)叵破鹨粋€又一個學雷鋒熱潮,虞仁昌也被大家親切地稱為“老連長”。
“接過雷鋒的槍,雷鋒是我們的好榜樣;接過雷鋒的槍,千萬個雷鋒在成長……”虞仁昌的家人告訴記者,“滬上雷鋒人家”工作室的志愿者來看望父親時,和父親一起唱起這首創(chuàng)作于1963年的《接過雷鋒的槍》。
那天,虞仁昌反復叮囑志愿者:“你們要繼續(xù)傳播雷鋒精神,走到哪里,就把學雷鋒的種子撒到哪里?!?/span>
責任編輯:擱 淺
[ 贊同、支持、鼓勵 ]
透視西方民主真相、解讀新聞熱點事件、剖析輿情事態(tài)走向、更多精彩原創(chuàng)時評。
敬請關注西征網(wǎng)微信,掃描二維碼免費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