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伴隨白俄羅斯(Республика Беларусь,Republic of Belarus)新一屆總統(tǒng)推舉投票的結束,現(xiàn)任總統(tǒng)盧卡申科以80.1%的得票率勝出,再次連任,將開啟其第六個任期。白首都明斯克等城市隨后多次發(fā)生抗議運動,對總統(tǒng)推舉效果提出質疑,俄羅斯、美國、法國、德國等國向導人針對白局勢密集表態(tài)。此番引發(fā)多方勢力角力的白俄羅斯到底是怎樣一個國家?其民族和國家起源是什么?
有著一千余年歷史的格羅德諾市位于白俄羅斯西北部,13世紀屬立陶宛大公國,如今是白俄羅斯的交通樞紐。圖為該市的法爾教堂建筑。
“白俄羅斯”一詞的由來
白俄羅斯擁有悠長的人類居住歷史。有考古證據(jù)證實,早在公元前10萬至四萬年的舊石器時代中期,今白境內東南部地區(qū)就已存在原始居住點。公元前五世紀,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在其所著《歷史》一書中就對居住在今白境內的居民進行過筆墨記述。公元862年,白俄羅斯地皮上建成波洛茨克城堡。9至12世紀,以該城堡為中間形成波洛茨克公國。不過,直至13世紀后半期,“白俄羅斯”(俄語Белая Русь,英語為White Rus)一詞在《都柏林手稿》中首次出現(xiàn)。
13世紀中期至18世紀末,今白俄羅斯境內地皮先后歸屬立陶宛大公國和波蘭立陶宛聯(lián)合王國等。幾個世紀里,“白俄羅斯”一詞的內涵也在賡續(xù)雄厚著。波蘭歷史學家克羅梅爾在其1555年出版的《波蘭人史》一書中首次使用“白俄羅斯”一詞來描述現(xiàn)代白俄羅斯地皮。1596年,在當時屬于波蘭共和國的布列斯特召開了東正教和上帝教會聯(lián)合的宗教會議,史稱“布列斯特教會合并會議”。布列斯特教會合并后,維捷布斯克和莫吉廖夫地區(qū)信奉東正教的部分居民開始自稱“白俄羅斯人”。17世紀,“白俄羅斯”一詞成為官方術語。當時的官方文件中開始出現(xiàn)“白俄羅斯東正教教區(qū)”和“白俄羅斯主教”的表述。1623年的華沙會議文件、1675年的揚·索別斯基國王法令以及1689年波蘭立陶宛聯(lián)合王國與俄羅斯簽署的《永世和平》和約中都使用了“白俄羅斯”一詞。
18世紀起,“白俄羅斯”并入俄羅斯帝國,直至1917年,白俄羅斯一向處于俄國的統(tǒng)治之下。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白俄羅斯”正式獲得政治法律地位。1796年,俄國沙皇葉卡捷琳娜二世將波洛茨克省與莫吉廖夫省合并,并將合并后的省稱為“白俄羅斯省”,這也是俄國唯一擁有民族身份的省。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白俄羅斯”一詞在地理上指維捷布斯克、莫吉廖夫、明斯克、格羅德諾和維爾紐斯等諸省,并成為對這一地區(qū)及其居民的固定稱謂。
古羅斯即基輔羅斯,是諾夫哥羅德王公奧列格公元882年征服基輔及其附近地區(qū)后建立的國家。白俄羅斯是帶有古羅斯方言特性的斯拉夫族群,其又是在文化與政治上闊別東斯拉夫族群的主體,是斯拉夫文化傳統(tǒng)與波羅的海諸部族文化傳統(tǒng)相結合的產(chǎn)物。在“白俄羅斯”這一名稱中,“白”與“自由”“自力”等詞同義,標示白俄羅斯的前身波洛茨克是首先從古羅斯帝國自力出來的公國之一,并且其大部分地皮未受到蒙古人的統(tǒng)治。
“白俄羅斯”與“白羅斯”
白俄羅斯國名的中文譯名曾引發(fā)廣泛討論。白俄羅斯駐華大使館于2018年3月公開發(fā)文透露表現(xiàn),白俄羅斯的中文國名應是“白羅斯”。白方稱,“白俄羅斯”中的“白”是白色的白;“俄”是個形容詞,“俄羅斯”是其含義之一;而“羅斯”是古代巴爾特人、芬蘭烏戈人和東斯拉夫人的地皮上的國名。從語言翻譯方面看,白俄羅斯國名的中文譯名其實是個歷史題目。
1223年蒙古軍隊侵入羅斯,建立了金帳汗國,其范圍包括今日俄羅斯的大部疆域和烏克蘭基輔。蒙古人西征接觸到古羅斯時,把俄語“羅斯”音譯為蒙古語Oros。這是蒙古語發(fā)音風俗所致,蒙古人遵循碰到以卷舌音[r]開頭的外來語時便將其第一音節(jié)向前提的讀音規(guī)則,因此將羅斯譯為Oros(我國元代時音譯為斡羅思、斡魯斯等)。清乾隆年間,在官修《四庫全書》時,我國將外國語和少數(shù)民族語中的地名、人名和國名漢字音譯進行了同一規(guī)范,把蒙古語Oros的中譯名同一為“俄羅斯”,此后才有了“白俄羅斯”的稱謂,并相沿至今。
“白俄羅斯”國家的流變
雖然白俄羅斯被認為是波洛茨克公國、圖羅夫公國以及立陶宛大公國的繼續(xù)者,但先后受到波蘭和沙俄權力的控制,直到20世紀初才開始在本民族基礎上進行建設自力國家的嘗試。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改變了歐洲的地緣政治格局,使白國家地位題目變得更加緊迫。
1916年6月,在瑞士洛桑舉行的中東歐民族第三次代表大會上,第一次有白代表提出,白俄羅斯人作為本身地皮的“主人”,應該擁有政治、歷史和文化權利。1917年12月5日至8日,第一屆全白俄羅斯代表大會在明斯克舉行,會上提出并討論了建立白俄羅斯國家的想法。1918年3月9日,由安東·盧茨克維奇向導的白俄羅斯民族委員會公布成立白俄羅斯人民共和國;3月25日,白俄羅斯人民共和國宣告自力。
一戰(zhàn)期間,蘇俄當局與包括德意志第二帝國、奧匈帝國在內的同友邦于1918年3月3日簽署布列斯特條約,同年底,德國敗北,該條約被廢除。德國軍隊霸占白俄羅斯一向持續(xù)到1918年底,白俄羅斯人民共和國現(xiàn)實存在時間不到一年。1919年1月1日,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宣告成立。
1919年2月2日至3日,第一屆全白俄羅斯蘇維埃代表大會召開。會上宣讀了俄羅斯蘇維埃聯(lián)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全俄中間執(zhí)委會于1919年1月31日做出的關于承認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自力的決議。至此,白俄羅斯完成了第一次在蘇維?;A上建設自力國家的嘗試。1922年12月30日,白與俄羅斯聯(lián)邦、外高加索聯(lián)邦、烏克蘭一道成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lián)盟(蘇聯(lián))。
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白俄羅斯開始了第二次建設自力國家的嘗試。1990年7月27日,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頒布國家主權宣言。1991年8月25日,白國家主權宣言被賦予憲法地位,公布離開蘇聯(lián)自力。9月19日,新的國家名稱——白俄羅斯共和國獲得批準。
白于1994年開始執(zhí)行總統(tǒng)制,同年7月,盧卡申科當選首任總統(tǒng)。1996年11月,盧卡申科通過全民公決,將其總統(tǒng)任期延伸至2001年。2001年9月,盧卡申科再次當選白總統(tǒng)。2004年10月,白舉行全民公決和議會推舉,取消憲法關于總統(tǒng)任期不得超過兩屆的規(guī)定。盧卡申科于2006年3月、2010年12月、2015年10月連任總統(tǒng)。盧卡申科在朝下的白俄羅斯成為了一個保留蘇聯(lián)秩序和價值觀的國家,是歐洲政治中一個獨特的存在。
民族國家的形成和構建是個復雜的歷史進程。20世紀里,白俄羅斯經(jīng)歷了兩次建構過程。在20世紀初的第一次建構中,白俄羅斯雖形成了肯定的民族身份意識,但最終未能形成自力的國家主體。在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第二次建構中,白俄羅斯民族主義者未能對此前的政治傳統(tǒng)做出重構。進入21世紀,世界再次進入大變革時代,這為白俄羅斯民族國家的塑造帶來了機遇。將來,如何把立陶宛大公國的概念、白俄羅斯人的東正教信奉以及關于蘇聯(lián)的記憶等白俄羅斯民族理念整合在一路并加以重修,將是白俄羅斯民族理念當代流變的重中之重,同時也是白俄羅斯新時期民族國家建設的關鍵所在。
(作者為中國社科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責任編輯:水墨江南
[ 贊同、支持、鼓勵 ]
透視西方民主真相、解讀新聞熱點事件、剖析輿情事態(tài)走向、更多精彩原創(chuàng)時評。
敬請關注西征網(wǎng)微信,掃描二維碼免費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