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和遠方”,一個極賦情懷的表達。今天,人們在感懷生活“一地雞毛”的同時,大多不得不仍把匆匆的身影投放于日常的時光。其實,情懷這東西,就算大多時候淹沒在紛繁瑣碎之中,可在心靈的江河還會泛起經(jīng)久不息的波瀾。人類在不同的時代,都有不同的追求和理想,書寫著打著那個時代烙印的“詩和遠方”。接受平凡日常,是對生活的最高領(lǐng)悟;懷揣詩和遠方,是對理想的最真堅守。
史前人類靠大地、天空而生?!皯?zhàn)勝自然”就是先民們最樸素的“詩和遠方”。盤古開天辟地、化生萬物,女媧摶土造人、煉石補天,神農(nóng)嘗百草識藥、教民稼穡……面對山海洪荒,種百谷草木,打魚蝦野獸,在與自然抗爭、求溫飽生存的“實際生活”中,在“七分天注定、三分靠打拼”的命定旅程里,把“詩和遠方”寄情于山、獸、神仙等,產(chǎn)生了無盡的人神對話、人神交接、人神抗爭。他們用至少5000多年的醇香,熏染了中華民族的長卷浩冊,這是炎黃子孫的童年歌謠和文明搖籃,開掘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故土。
走進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當平等交流鋒芒銷盡,話的盡頭便是閃亮的劍戟。家國天下、效命疆場便是那個時代的“詩和遠方”。那些鼓浩蕩長風,掛煙塵萬里的英雄,忠肝義膽寫赤誠,樹起經(jīng)天緯地的豐碑。蘇武執(zhí)節(jié)北海19年,鄭和的船隊高揚和平發(fā)展的風帆,鄧世昌鐵血抗日壯烈盡忠……他們沒有沉湎于盛世霓裳,茍活于偏安朝庭,殘喘于雞毛生活,而是心中有山河,眼中有敵人,激蕩雄壯激昂之氣。他們的詩是“向北望星提劍立、一生長為國家憂”……他們的遠方是“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涌現(xiàn)出的一個個鐵血磨礪的傲骨,是歷史祭出的榮光。
近代百年中國,馬克思主義驚醒了“五千余年的沉夢”。四海尋覓的共產(chǎn)黨人向著“世界新文明之曙光”進擊,找到了中華民族的“詩和遠方”。
在這人群中,有出身豪門的“富二代”,有滿懷激情的青年才俊,有離經(jīng)叛道的知識分子,本應順風順水者偏向荊棘而行,本可錦衣玉食者不惜向死而生。據(jù)統(tǒng)計,埋骨雨花臺的烈士,74%受過高等教育;葬身渣滓洞的英靈,70%出身富裕家庭。只因不想安于眼前的茍且,有著共同的“詩和遠方”,讓他們勇往奮進以赴之,殫精瘁力以成之,斷頭流血以從之,用生命撞響新中國黎明的鐘聲,譜寫了那個時代的慷慨悲歌。
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舉。遠在他國的華羅庚寫下 “梁園雖好,非久居之鄉(xiāng),歸去來兮!朋友們,為了抉擇真理,我們應當回去;為了國家民族,我們應當回去……”那一年,華羅庚、朱光亞、鄧稼先、葉篤正等1000多名留美學生,漂洋過海奔向新中國。他們相信心里裝著祖國這個“詩和遠方”,又怎會失去希望?
新世紀新階段,縱然政治上的博弈、經(jīng)濟上的爭奪、軍事上的較量將長期存在,但大步向前的中國,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夢工廠”;闊步前行的人民軍隊,是一個充滿生機的“夢之隊”。當代軍人的“詩和遠方”就是中國夢、強軍夢。
成長在盛世繁華的偉大祖國,軍人內(nèi)心也曾激蕩過“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沖動波瀾,萌發(fā)過“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的信心勇氣,念想過“報得三春暉”的長期廝守,執(zhí)著過“白頭不相離”的長情告白,鐘情過“紅泥小火爐”的閑適情懷。然而,當我們焦灼忙碌,太汲汲營營、太用心用力,則志氣難免消磨,激情就會減退,理想也終將破滅。
作為當代軍人,你的“詩和遠方”是什么呢?
軍人選擇的遠方是長天深藍,
書寫的詩篇是忠心報國。
沒有自信,何以蓬勃?從“神舟”“嫦娥”“天宮”,到“蛟龍”“北斗”“天河”等科技工程精準對接、精確運行、精密運算,人民軍隊在向世界一流軍隊進擊的征程中插上科技的翅膀,標注出這支軍隊的發(fā)展高度;選擇長天深藍,就是要讓中國戰(zhàn)機巡視空天萬里,讓神舟飛船駛向浩渺宇宙,讓航空母艦守護藍色國土,讓蛟龍?zhí)枬撍綔y藍海奧秘,讓大國長劍呼嘯出鞘一劍封喉。
軍人選擇的遠方是異國他鄉(xiāng),
書寫的詩篇是捍衛(wèi)和平。
從聯(lián)合軍演到遠洋護航,從維和行動到異國救災……在捍衛(wèi)世界和平的舞臺上,處處活躍著中國軍人的身影,在異國他鄉(xiāng)展示出威武之師、文明之師、和平之師的良好形象。隨著國家利益的不斷拓展,人民軍隊已成為維護國家海外利益、保護海外公民安全的重要力量。即便遠在異國他鄉(xiāng),人民子弟兵始終與骨肉同胞守望相助,在也門戰(zhàn)亂中,10天之內(nèi),冒著炮火將897名中外公民安全撤離。子弟兵在軍艦這一祖國流動的國土上,書寫著一個大國的尊嚴和榮光,更向人們展示著生命的另一個向度:個人之上還有集體,物質(zhì)之上還有精神,大地之上還有星空。
軍人選擇的遠方是關(guān)山萬里,
書寫的詩篇是無私奉獻。
“此去關(guān)山萬里,長風難度,惟有共此一輪明月,憑寄相思,流照君側(cè)?!边@樣一群人告別親人、城市,他們白天兵對兵、晚上數(shù)星星,滿眼都是山、大雪封半年,他們在深山密林守護著大國長劍;他們甘當天涯哨兵,豪飲孤獨美酒,做祖國的空天看門人;他們挺立冰封哨卡,用雙腳丈量國界,鐵血戍邊不言悔;他們頭枕浪花波濤,遠離大陸在前哨,護衛(wèi)藍色國土不言愁……
只要是祖國的疆域,只要是工作的需要,祖國的每一寸土地都洋溢著他們粗獷的氣息、留下他們忠誠使命的閃光足跡。在軍人的心里,他們始終堅信“我與太陽最近,我與母親最親”,始終認定“什么也不說,祖國知道我”。
軍人選擇的遠方是未來戰(zhàn)場,
書寫的詩篇是血性榮光。
真正有血性的人性才是完整的人性。戰(zhàn)之必勝,是對絕對忠誠的血色考驗。軍人的內(nèi)心都根植著一個英雄夢,“逢敵敢亮劍、亮劍必見血”是我們的不屈脊梁。當代軍人理當拒絕“小鮮肉”“小綿羊”,崇尚“劍鋒所指、所向披靡”,培育聞戰(zhàn)則喜的尚武精神、聞令而動的戰(zhàn)備狀態(tài)、聞雞起舞的練兵自覺,在逼真的實戰(zhàn)環(huán)境中激發(fā)血性,在戰(zhàn)火硝煙中接受洗禮,在未來戰(zhàn)場摧鋒于正銳,挽瀾于極危。
軍人選擇的遠方是大愛無疆,
書寫的詩篇是家國情懷。
軍人既是小家孝子,也是國家衛(wèi)士。在阿拉山口邊防哨所,有一面雕刻著祖國地圖的墻。地圖兩邊配有這樣兩句詩:“祖國在心中,故鄉(xiāng)在夢里。”軍人書寫的詩篇不僅是一首笑傲沙場的血性詩篇,還是一首鐵漢柔情的婉約之詞。與親人的溫暖廝守,不會軟化軍人飛翔的翅膀。因為,他們心中有奔騰的江河:騎兵愛草原,戰(zhàn)馬奔馳邊關(guān)烽火路;水兵愛大海,戰(zhàn)艦游弋卷起千堆雪;航空兵愛藍天,戰(zhàn)鷹翼下祥云繞河山;火箭軍愛導彈,劍嘯九天威震敵人膽……這是軍人不變的信念、不移的魂魄。假如有一天,風雨來臨,軍人會毅然選擇撲向風雨,而你的平安是給我最好的消息。
未來不只是將要到來的時間,而是等待我們?nèi)?chuàng)造的無限可能。學成文武藝,弄潮大時代。 面對豪邁壯闊的夢想征程,讓我們追尋詩和遠方的召喚,在歷史的期待中作出我們這一代人的鏗鏘回答。
責任編輯:Jenny
[ 贊同、支持、鼓勵 ]
透視西方民主真相、解讀新聞熱點事件、剖析輿情事態(tài)走向、更多精彩原創(chuàng)時評。
敬請關(guān)注西征網(wǎng)微信,掃描二維碼免費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