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秋,誕生于西安的《松花江上》這一飽含血淚和悲憤的大家耳熟能詳?shù)穆劽箲?zhàn)歌曲,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曾被譽為“亡命三部曲”之一,一經(jīng)面世便唱響古城西安,然后傳至大江南北、長城內(nèi)外,風靡中華大地。它如訴如泣、壯烈低回的情韻,激勵著人們戮力同心、共赴國難??梢哉f,《松花江上》是抗戰(zhàn)期間流行最廣的歌,也是至今仍然激蕩在人們心中的一首不朽之歌。
深重的民族創(chuàng)痛激發(fā)歌生
松花江是流貫東北的大江。但是《松花江上》這首歌曲卻不是誕生在東北,而是闊別松花江數(shù)千里外的西安。這又是怎么回事呢?
1931年鮮艷富饒的東北三省被日軍侵占,我國東北三千多萬同胞慘遭涂炭,陷于水深火熱之中,一批批東北人背井離鄉(xiāng),這僅僅是個開始。1937年抗戰(zhàn)周全爆發(fā),東北陷落了整整14年。但我們中華民族是個不屈的民族,是打不垮的民族。
愛國音樂家張寒暉即是這個巨大民族中的良好一員。在他短暫而光輝的一生中,四處奔波流離。他1902年出生于河北定縣,在那里度過了苦難的童年與少年時代。1922年,張寒暉離鄉(xiāng)赴北平國立藝專戲劇系,同年10月,他加入共青團,不久轉(zhuǎn)為中國共產(chǎn)黨黨員。因積極參加革命運動而受到北洋軍閥當局的通緝,一度被迫回鄉(xiāng)。1928年,他再次入北平藝專,卒業(yè)后留校任教,但因與校方的教育思想難以調(diào)和而被革職。此后幾年,他一向在河北定縣和西安民眾教育館,從事民眾教育、大眾藝術等運動。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fā)后,張寒暉用古老民歌《三國戰(zhàn)將勇》的曲譜填寫了《可恨的小日本》;還以《滿江紅》的曲調(diào)填寫了《告我青年》,號召青年“激奮進,齊赴國難”。從此,他開始了用民歌喚醒民眾投身抗戰(zhàn)的藝術生涯。1936年夏,張寒暉受黨的派遣,到西安開展同一戰(zhàn)線工作,他二次入陜,投身于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活動之中。
◆張寒暉
1936年,張寒暉應聘于陜西省立西安二中(今陜西師大附中前身),擔任初秋28級(1939年卒業(yè))的班主任及國文先生。
1936年秋,時年30多歲的張寒暉耳聞目睹了西安街頭成千上萬憤怒的東北軍將士和無家可歸的東北難胞渴盼早日打回東北、趕走日軍和重返田園的凄慘情景,通過與東北軍官兵及其家屬、子弟的朝夕相處,深刻領會到埋藏在他們心底的亡國之恨和喪家之痛,被這些景象深深觸動,終于以不可克制的強烈激情,譜寫出了《松花江上》,唱出了那種深重的民族創(chuàng)痛,如泣如訴,感人肺腑——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森林煤礦,
還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我的同胞,
還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 九·一八”!
從那個悲慘的時候,
“九·一八”,“ 九·一八”!
從那個悲慘的時候,
離開了我的家鄉(xiāng),
拋棄那無盡的寶藏,
流浪!流浪!
整日價在關內(nèi)流浪!
哪年哪月,
才能夠回到我那可愛的田園?
哪年哪月,
才能夠收回我那無盡的寶藏?
爹娘啊,爹娘?。?/p>
什么時候,才能歡聚在一堂?
歌詞充滿悲憤,曲調(diào)如哭似泣,聽者很難不動容。據(jù)張寒暉的同窗姚一征回憶:“他是噙著眼淚去寫的,我記得當他唱到‘從那個悲慘的時候’時,我們兩小我都以淚洗面了。以后簡直是字字血淚。唱到‘爹娘啊’時,他竟嗚咽得唱不下去?!睆埡畷煴旧硪舱f過:“我把北方‘娘們’在墳上哭丈夫、哭兒子的那種哭聲變成《松花江上》的曲調(diào)了?!?/p>
這首歌曲開始是由張寒暉在西安二中門生中教唱的。當時正值紀念“一二·九”門生活動一周年,西安二中的同窗們在游行隊伍中唱起了這首歌,立即震蕩了西安。經(jīng)輾轉(zhuǎn)相傳,很快就傳遍了東北軍中。隨后由東北軍政治部宣傳隊印成卡片分發(fā)到各軍各師,又經(jīng)中共地下黨傳給北平學聯(lián)歌詠隊……
此歌何以唱之聞之使人斷腸
由民族苦難血淚中浸泡而出的《松花江上》,其流傳絕對不是無意的。它的確是一曲哀歌,一曲驚天動地的哀歌,使人淚下,催人奮起。這首歌受到了廣大群眾的喜好,傳遍了祖國的山山水水,成為了億萬人高唱的戰(zhàn)歌,鼓舞了人民抗擊日寇收復失地的戰(zhàn)斗熱情。
那么,這首歌曲究竟有什么力量使人斷腸呢?
這重要的緣故原由在于:它的歌詞普通易懂,它的旋律容易上口,最緊張的是它與時代痛癢相關,反映了時代與人民的呼聲。它的歌詞以第一人稱來寫,字字血淚,猶如訴說著親身感受,它把北方女性在墳前慟哭不幸失去親人的哭聲變成曲調(diào),似歌似哭、如泣如訴,歌者無不下淚,聽者無不動容,激勵了一代代人,它是那種真正能凝聚人心且到處頌揚、真正能引起大眾心靈共鳴和反映時代精神的佳作。
這首謳歌出了3000萬東北同胞的悲慘遭遇和思鄉(xiāng)之情,尤其是唱到“爹娘啊,爹娘??!什么時候才能歡聚在一堂”時,更是讓人心傷不已。同時,這首歌也憤怒地控訴了蔣介石喪權辱國的“不抵抗”政策給中國人民帶來的災禍。
《松花江上》歌詞的內(nèi)容和感情脈絡,分為懷故、漂流、呼喚三個基本條理。
詞的開頭部分,訴說了家鄉(xiāng)的鮮艷富饒,而九一八事變突起,日軍霸占了鮮艷而富饒的東北,人們只得背井離鄉(xiāng),在關內(nèi)流浪。
詞的第二條理概括地描述了失落故土的悲慘遭遇,透過訴說喪家的哀痛,避難的倉皇,控訴日本侵略者給中國人民帶來的深重災禍。
詞的第三條理用飽含無窮感觸的發(fā)問,向田園和親人發(fā)出聲聲深情的呼喚,寄寓了對早日收復失地的強烈期待,把感情推向了最高潮。
這是一首滿懷離鄉(xiāng)之思、國難之痛的悲歌,歌詞中的“我”的遭遇現(xiàn)實就是全體東北人民的遭遇,因而足以使每個中國人為之動容。
這首歌以帶尾聲的二部曲式為結(jié)構(gòu),傾訴性的音調(diào)貫穿全曲,并兼有敘事和抒情的特點,逼真感人。旋律以環(huán)回縈繞、反復詠唱的體例引伸睜開,感情越來越激動,具有回腸欲斷的結(jié)果。當尾聲唱出呼天喚地似的旋律時,悲憤情緒的蘊蓄至此達到了爆發(fā)性的高潮,在聲淚俱下的悲痛中,蘊藏著要求起來抗爭的力量?!?/p>
《松花江上》發(fā)表后,強烈地觸動了中國人的亡國之痛,歌聲所至,莫不唏噓,成為刻骨難忘的抗日歌曲之一。
一首歌影響抗戰(zhàn)時局
毛澤東曾經(jīng)如許說過,一首抗日歌曲抵得上兩個師的兵力。但是有如許一首歌,它的威力恐怕遠遠超過了兩個師,由于它的出現(xiàn)影響了整個抗戰(zhàn)的局勢,這首歌就是《松花江上》。它在日本侵略軍大舉侵華的緊要關頭,唱出了九一八事變后東北民眾乃至全國人民的悲憤情懷,喚醒了民族之魂,點燃了中華大地的抗日烽火。
1936年11月、12月,西安事變爆發(fā)前后,西安全城到處可以聽到《松花江上》的歌聲。后來這首歌曲敏捷傳遍全國,在當時起到了喚醒民眾的作用。
12月11日,蔣介石在“攘外必先安內(nèi)”的思想驅(qū)使下,親臨西安督促張學良、楊虎城“剿共”。西安愛國青年門生們自覺組織起來前往臨潼請愿,要求蔣介石起兵抗日。行至十里鋪,張學良銜命驅(qū)車趕來,勸導門生勿去臨潼,怕有傷害。門生們激憤高昂地高唱起《松花江上》,悲壯的歌聲令人斷腸。
張學良聞聽此曲大為感動,他沉痛地說:“請大家信賴我,我是要抗日的……我在一周之內(nèi),用事實來答復你們?!?/p>
張學良含淚而返,于次日發(fā)動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兵諫蔣介石抗日。張學良懷著靈活的公理親自陪送蔣介石回南京,從此被扣押。楊虎城也脫離西安撤往關中三原。東北軍群龍無首,內(nèi)部發(fā)生紊亂,抗日名將、東北軍六十七軍軍長王以哲也被槍殺。東北軍被蔣介石調(diào)防到陜甘邊界,不久又被調(diào)往安徽換防。千里征途上,到處是從西安撤出來的東北軍及其眷屬,消沉的情緒盤繞在他們心間?!澳哪昴脑?,才能回到我那可愛的家鄉(xiāng)……”風雨遷徙的路上,隨處是這凄涼的歌聲。
西安事變發(fā)生后,伴隨著《松花江上》的歌聲燃起的抗日烽火已成燎原之勢。在中國共產(chǎn)黨和全國人民的強烈要求下,迫使蔣介石在盧溝橋事變發(fā)生不久發(fā)表“廬山發(fā)言”,第二次國共合作和周全抗戰(zhàn)敏捷睜開。
所以說,這首針對東北軍兵士“有家歸不得”的思鄉(xiāng)之情而演變成的《松花江上》,牽出了國恨家仇,激起了東北軍抗日救國的熱情,對促成西安事變,推動抗戰(zhàn)大業(yè)起到了不可磨滅的動員作用。
西安事變發(fā)生后,西安的抗日救亡活動日益高漲,時任中共中間副主席的周恩來率中共代表團來到西安。黎明前,駐扎在東城樓上的東北學兵隊唱起了《松花江上》。周恩來聽到后便來到院子里,向衛(wèi)兵學唱了這首歌。在參加東北軍軍官的一次集會上,他親自指揮大家唱起了《松花江上》,悲愴的旋律把背井離鄉(xiāng)的軍官們帶回到陷落在日軍鐵蹄下的東北,所有的軍官都熱淚盈眶,有的舉起了拳頭喊:“肯定要打回老家去!”
后來,在抗戰(zhàn)初期,聞名的街頭劇《放下你的鞭子》又以《松花江上》這首歌作為劇情的一部分,在全國各地上演,更使這首歌廣播全國,強勁而深入人心地點燃了抗日烽火。
1937年12月,周恩來在武漢大學所作的演講中,在談《現(xiàn)階段青年活動的性子與義務》時,也曾經(jīng)感觸地提到:“成千上萬的青年無家可歸,無學可求,尤其是東北的青年同伙頻頻地漂泊流浪,頻頻地嘗受人世間的慘痛。一支名叫《松花江上》的歌曲,真使人傷心斷腸。”其時,日本帝國主義為了實現(xiàn)獨占中國的野心,繼九一八事變后又發(fā)動了盧溝橋事變,睜開了周全的侵華戰(zhàn)爭。因為蔣介石執(zhí)行片面抗戰(zhàn)路線和單純防御方針,上海、太原等大城市相繼失守,半壁河山慘遭侵略者的鐵蹄轔轢。而以汪精衛(wèi)為代表的親日派大搞屈膝求和的詭計……
可見,昔時這首歌的流傳程度與感人的力量有多強。
凡此種種,都證實了《松花江上》不可招架的魅力。一首歌曲對一個民族的激勵和奮發(fā)。
多少年來,《松花江上》以其悲愴激蕩的音符,永久留住了日本軍國主義的罪行,留住了民族的酸楚血淚。“松花江上”是當時祖國山河的代稱與象征,震撼、奮發(fā)了多少人,多少提高青年唱著這首歌奔向延安、奔向戰(zhàn)場,民族心靈的創(chuàng)痛,悲涼怫郁的氣氛,那東北陷落的痛楚,多少年后仍令人聞曲嘆傷、感發(fā)鼓起?!端苫ń稀返男?,將永久激蕩在民族的心靈史上,成為那段血與火歲月的印記,使我們激憤,使我們嘆惜,使我們清醒,使我們奮起。
此歌派生他歌,余音繚繞
抗日戰(zhàn)爭時期,我國大后方有三首十分流行的歌曲。風趣的是,它們體現(xiàn)的不僅都是呼喚亡命者打回老家去的統(tǒng)一主題,而且在創(chuàng)作上前后銜接、彼此呼應、貫穿著由哀怨走向奮起的旋律,關系十分密切。
最先出現(xiàn)的是張寒暉作詞作曲的《松花江上》。
第二首是端木蕻良作詞、賀綠汀譜曲的《嘉陵江上》。這首歌的創(chuàng)作,完全由《松花江上》引起。據(jù)端木蕻良對詩人張?zhí)焓谡劶按嗽~的創(chuàng)作動機,有這么一段軼事:1939年的一天,詩人方殷到重慶北碚看望當時在復旦大學教書的端木蕻良,雙方談興正濃時,端木忽然冒出一句話:“《松花江上》說出了東北人民切膚斷腸的苦痛,不愧是一支名曲。但我聽著,覺得它哭兮兮的,心中總不是滋味!”方殷就說:“既然如此,那你何不寫一首激昂的歌詞,讓我拿去請人譜曲?”端木許諾了。以后,方殷就把端木新寫的《嘉陵江上》歌詞拿給賀綠汀譜曲。
《嘉陵江上》與《松花江上》都在“江上”,只是江名不同而已。《嘉陵江上》雖也有難過與徜徉(如“一樣的流水,一樣的玉輪。我已失去了統(tǒng)統(tǒng)歡笑和夢想。江水每夜嗚咽地流過,都仿佛流在我的心上”的唱段),可是基調(diào)卻是悲憤與昂揚,而不是消沉與無奈?!都瘟杲稀妨餍械钠占俺潭入m不如《松花江上》(《嘉陵江上》音域較廣,不易唱)。它的藝術生命卻特強,不僅當時成為謳歌家演唱會的保留節(jié)目,現(xiàn)在音樂院校招生,《嘉陵江上》仍是測定考生先天、技巧、功力的常選歌曲。
第三首歌曲是作曲家劉雪庵譜曲的《亡命三部曲》。在抗戰(zhàn)初期,劉雪庵把本身從上海亡命到香港途中譜寫的《離家》及《上前線》兩首歌與《松花江上》編為《亡命三部曲》時,也只能把《松花江上》的作者署以“佚名”?!锻雒壳返膭?chuàng)作動機,與《嘉陵江上》相仿。這一點,從三部曲的組合結(jié)構(gòu)上就顯明地體現(xiàn)出來:第一部曲相沿《松花江上》的詞曲,第二部曲寫亡命者的思考與憬悟,第三部曲是奮起戰(zhàn)斗的號召?!锻雒壳返膭?chuàng)作時間和《嘉陵江上》似亦相近,當時大后方很多黌舍的音樂先生在1940年前后都曾教唱此歌,在門生中相稱流行。
因此,以上三首主題分明而同等的抗日救國歌曲,是以《松花江上》為首的流行于抗戰(zhàn)時期緊密相連的三首歌曲。它們“手挽手、肩并肩”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發(fā)揮了壯大的宣傳鼓動作用,為中華兒女戮力同心、浴血奮戰(zhàn)而取得抗克服利唱出了正能量。
尾聲
《松花江上》臨時風靡全國,久唱不衰,但它的創(chuàng)作者張寒暉當時乃至后來一段時間卻一向鮮為人知。《松花江上》曾被“湮沒”,命名為“平津亡命門生集體創(chuàng)作”。在一些歌集里,也是寫著“佚名”。
張寒暉教書期間,常常有門生問他:“張先生,你的歌《松花江上》發(fā)表時,你為什么不寫名字呢?”張寒暉微微一笑,反問道:“要名字干什么呢?”充分表現(xiàn)了一小我做人處世的原則與風范。
大概,正是沒有署名珍愛了張寒暉。1936年,當《松花江上》剛剛出現(xiàn)時,國民黨就稱它為“赤色歌曲”,誰要唱它,就有被逮捕的傷害。正是因為查不出《松花江上》的作者是誰,國民黨才誤以為是“東北亡命門生集體創(chuàng)作”的,張寒暉因此才幸免于難。
創(chuàng)作了《松花江上》后,張寒暉又參與了各種救亡宣傳運動,并成立多個話劇團,演出了多部話劇。
1938年7月,因為西安形勢轉(zhuǎn)變,張寒暉被迫脫離陜西省立西安二中后,任教于鳳翔縣重要招收東北亡命門生的競存中學,他曾與當?shù)丶埛唤止と艘宦费芯恐圃旎饓A,創(chuàng)造用麥秸造出大型麥草紙以解決紙荒。
1941年8月,張寒暉因被國民黨監(jiān)視迫害,來到了陜甘寧根據(jù)地,擔任了陜甘寧邊區(qū)文化協(xié)會秘書長、總支組織委員等職。1942年,他又銜命抵達延安,參加了延安文藝座談會,隨后向?qū)н厖^(qū)文化協(xié)會的大生產(chǎn)活動。期間,他創(chuàng)作了《軍民大生產(chǎn)》《保衛(wèi)邊區(qū)誰的兵》等歌曲。當時,張寒暉在延安影響很大,與聶耳、冼星海齊名,被稱為“音樂三杰”。
1946年3月初,張寒暉患上了重感冒,不久轉(zhuǎn)為肺水腫,出現(xiàn)了暈厥。11日,張寒暉不幸病逝于延安,年僅44歲。聞名詩人蕭軍曾如許悼念張寒暉:
春暖寒暉下夕煙,
松花江水去潺潺。
心聲豈止三萬萬,
一曲哀歌動地天。
一生創(chuàng)作了六七十首歌曲的張寒暉走了,但他及其創(chuàng)作的經(jīng)典歌曲在中國人民心中永存,在中華大地上永久傳唱。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張寒暉是默默無聞的,《松花江上》的盛名之下,沒有多少人知道它后面這個清瘦的戴眼鏡的河北人,但是,真正為民族作出卓異貢獻的人,是永久不會被湮沒的,隨著時光的推移,張寒暉已經(jīng)聲名日熾。
張寒暉生前并沒有編印他的歌集,1946年他病逝后,悲痛之余,陜甘寧邊區(qū)文協(xié)的同道決定搜集編印他的歌集,但當時一點兒資料也沒有,真正是清風兩袖朝天去,于是由他身邊的門生王汶石(是張寒暉在競存中學的門生,延安時期的部下)、喬遷與張寒暉的夫人劉芳等人一路,用回憶的方法把張寒暉的歌曲,一首一首憶唱出來,由幾位搞音樂的記譜,共同研究整頓成集。1950年,西北文代會期間,為了紀念張寒暉,大會籌備處把這個油印本正式鉛印出版。河北省文化局建立張寒暉紀念館時,王汶石將張寒暉當時的寶貴手跡交給了河北省文化局,現(xiàn)收藏于河北省博物館。
1964年,中國排演大型音樂跳舞史詩《東方紅》時,周恩來總理親自選定了張寒暉的兩首歌曲《松花江上》和《軍民大生產(chǎn)》,影響深遠。
1987年,延安市當局、張寒暉的親屬、同道和門生為人民藝術家張寒暉重立墓碑。
1993年6月5日,歌曲《松花江上》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被評為20世紀華人經(jīng)典音樂。
2005年,適值抗日戰(zhàn)爭勝利60周年。這年8月,中間電視臺《藝術人生》欄目制作了紀念抗戰(zhàn)分外節(jié)目《使命——巨大作品的背后》,第一個介紹的就是《松花江上》和張寒暉。9月2日,中間宣傳部、文化部、廣電部等單位聯(lián)合舉辦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勝利60周年大型文藝演出《為了公理和勝利》,序幕中選的唯一的歌曲是《松花江上》,第三幕又選了張寒暉的《去投軍》。這年,陜西各大報刊、陜西電視臺等消息媒體先后作專題報道,從不同角度介紹了張寒暉和《松花江上》。張寒暉為中華民族反抗日本帝國主義斗爭的歷史及陜西人民抗戰(zhàn)歷史增加了光彩醒目的篇章。
責任編輯:水墨江南
[ 贊同、支持、鼓勵 ]
透視西方民主真相、解讀新聞熱點事件、剖析輿情事態(tài)走向、更多精彩原創(chuàng)時評。
敬請關注西征網(wǎng)微信,掃描二維碼免費訂閱。